永續關懷

分享心發現

【讓夢繼續遠傳】開進海裡收集廢棄物,「湛鬥機」一網打盡海洋垃圾

2023/06/05

(圖片來源:遠傳friDay影音)

三年前,遠傳替陳思穎拍攝的「為湛藍而戰」微電影,替她的海洋之夢留下影像,這部影片不僅鼓勵了年輕人勇於追夢,更成為陳思穎宣導海洋環境保護的一大利器。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思穎說:「之前別人舉辦講座請我去演講,我都會用遠傳拍的這段影片當前導來跟大家介紹,影片拍得很好!」

 

遠傳friDay影音:→為湛藍而戰 | Out of Box讓夢遠傳 微電影

 

從小到大,陳思穎與海洋緣分緊牽不滅

陳思穎就學時讀的是海洋環境工程、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畢業後也投入海洋相關研究工作,細數她從讀書到就業,總和「海洋」兩字脫不了關係。或許是因為在離海很近的台東長大,讓陳思穎和海產生了特別的緣份。眼見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她先是參加校內活動,探究永續環境,在過程中學習如何更接近這個議題、去了解為何海洋垃圾沒有人清理。

 

陳思穎與海洋有著解不開的緣份,推廣海洋保護始終不遺餘力。(圖片來源:陳思穎)

夢想打造一台機器,希冀收集海廢一勞永逸

即使身為公務員的爸媽反對,希望她在穩定的工作崗位繼續上班,她也堅持追夢。陳思穎說:「當時心裡會想,要清理海洋垃圾,除了去淨灘還可以幹嘛?學海洋生態好像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科系,除了環境教育,難道不能做出什麼東西嗎?」她認知到很多垃圾在水面上漂浮,這才是最難清、大家最無法參與的部分,既然人類要去清理很危險,那就讓機器來清。

 

海洋廢棄物眾多,漂浮在水面上要清理有一定危險性。(圖片來源:陳思穎)

陳思穎說:「我們團隊在思考有什麼一勞永逸的工具,我自己很懶,所以就想出那就應該讓機器來做,研發出第一台概念機器。」第一版並不是完美的成品,機器曾經泡海三個月,連一支寶特瓶都收不起來。遇上困難大家耐住性子修改,機器遇上風跟浪打來容易傾斜、抽空,造成停擺,那就調整平衡跟浮力,漸漸地將機器規格化出來。

 

這是一開始團隊用積木組出清理海洋垃圾的「湛鬥機」模型。(圖片來源:遠傳friDay影音)

燒光存款,募資近千萬投入海洋垃圾研究

在影片拍攝完畢三年後的今天,團隊原本固定班底有六個成員,如今只剩下五個,因為大家都是兼職,沒有明確商業模式,又不是一個剛性需求的產品,參加比賽容易被淘汰,加上大家紛紛走入家庭、換工作,覺得這個機器沒辦法有更好的未來,但是陳思穎仍然堅守崗位,和團隊一起做出了成績。

陳思穎說:「我們在2020年做出遙控的第二代機器,發現它跑得起來,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收不到垃圾,讓我覺得再多給一點時間,夢想就會被實現。」後來存款燒光的她甚至跑去貸款,最後才在2021年以群眾募資的方式,獲得五千多個贊助者捐助,募得總計將近一千萬捐款可以繼續做研究使用。

 

第二代的機器體型較大,收集垃圾的成果有限。(圖片來源:陳思穎)

第三代湛鬥機,替鼻頭漁港清垃圾

既然資金有了,陳思穎選擇更全心投入,她辭掉在台大做海洋資料庫探測數據分析的工作,全職做被她稱為「湛鬥機」的海洋垃圾清理機器的研究。陳思穎說:「機器改良到今年已經是第三代,去年跟新北市政府合作,讓鼻頭港成為第一座用智慧化機器清理海漂垃圾的港口,我把自己監測海洋科學的方法帶到港口,去年先做了垃圾熱點分析,把機器發展更完整,今年也跟台大核心群合作,要為環境找到解決方案。」

光是去年與認養新北市港口的贊助企業陽明海運的合作,從7月到12月就清了五千兩百多公斤的海面漂浮物,接下來與台大核心群的合作,第一年會在港口架設三台縮時攝影,釐清是台灣本港製造垃圾流出去危害海洋,還是外面的垃圾不停湧進來,然後得研究為何港口只有固定幾個位置有垃圾,跟風速、風向、海退潮有什麼關係,再把數據建立成資料庫餵食湛鬥機,未來透過機器運算,就可以在需要的時機開過去運收垃圾。

 

陳思穎替清理海洋垃圾的難題開闢新出路,如今已做出第三代的海洋垃圾清運機器「湛鬥機」。(圖片來源:陳思穎)

帶著夢想,希望再戰更多個三年

陳思穎說:「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可以擁有夢想。」幸運的她帶著夢想,三年來舉辦了七、八十場講座,投入六年總收大約有一萬公斤的海洋垃圾,讓大家看到用科技可以創造環境的未來,連政府也開始關注到國家海洋垃圾的狀況,在很多與環境相關的論壇、活動上,也會將湛鬥機的案例拿到國際上分享。

陳思穎笑著說:「以前不敢講,現在比較敢跟人家說我想把海洋垃圾清乾淨了!」她和團隊成員將繼續帶著維護海洋環境的使命,再戰更多個三年。

 

陳思穎受邀舉辦講座,讓更多人可以了解海洋垃圾的問題。(圖片來源:陳思穎)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