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錯火鍋可能引發健康危機
在火鍋煙霧繚繞下跟親友邊吃著美味鍋物,暢談生活瑣事,不僅肚子暖和滿足,還能療癒身心。(圖片來源:iStock)
一般認為火鍋是水煮的,應該是較健康的烹飪方式,但是由於湯底、食材和份量的選擇錯誤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尤其是三高、腎臟病、痛風、高尿酸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腸胃較弱的族群,不留意就會造成下列問題:
1.燙傷:火鍋的食材在燙熟後,沾個醬就會直接入口,即使會吹幾口降溫,食物內部的熱度依然過高,口腔、舌頭與食道都容易被燙傷,造成黏膜紅腫脫皮。
2.寄生蟲感染:有些急性子的人,肉才下鍋30秒就撈起來吃掉,以為要半生熟才叫鮮嫩美味,其實肉類、魚蝦等生鮮食材若未經過生食等級的處理,常會帶有旋毛蟲、絛蟲、弓形蟲或線蟲,很有可能經過腸道進入血液中,引發身體不適。
3.腸胃功能紊亂:與親友相聚,邊聊邊吃,一眨眼就過了2小時,心情感受到滿足,腸胃卻容易因為不停蠕動工作,產生胃酸逆流、腸道脹痛的問題。
4.鈉含量過高:肉類、蔬菜、火鍋料不停地在高湯中沸煮,油脂、澱粉、鈉等營養素全都被高湯不斷濃縮,加上醬料中也都含有超量的鈉,短時間攝取過多,就會加重高血壓、水腫、腎臟負擔,還有引發中風的可能性。
5.病菌感染:蛋黃有時會被作為沾醬,然而雞蛋在生產過程中被沙門桿菌所汙染,若無適當冷藏處理,細菌就會在雞蛋上繼續生長,火鍋店若在出餐前未仔細清洗蛋殼,就有可能吃下肚了。
嚴選有履歷的雞蛋,購買後將蛋殼清洗乾淨,擦乾再放入冰箱中冷藏,7日內都是生食的最佳賞味期限。(圖片來源:iStock)
5點原則美味火鍋健康開心吃
到底要如何吃火鍋才能享受美味又無負擔呢?其實火鍋的烹調方式單純,只要慎選湯底、沾醬與火鍋料,就可以變成很健康飲食,這邊列出5點原則,吃火鍋前多注意一下,就不怕對身體造成負擔。
1.蔬菜湯底優於肉骨湯底:愛喝湯的人可以在開始吃之前先舀一碗湯起來,避免攝取過多熱量與鈉,熱愛麻辣鍋的人士,建議多喝水來幫助油脂與鈉的排出。
2. 211餐盤法:依照哈佛大學建議的211餐盤法,用蔬菜2,澱粉、蛋白質各1的比例來選擇食材份量。米血、玉米和芋頭都是澱粉類,若吃下這些就不要再另外攝取麵飯類主食。蛋白質選擇海鮮、雞肉,會比脂肪含量高的豬牛好。蔬菜、菇類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熱量攝取。
每餐攝取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是2:1:1,這樣的飲食概念是從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編製的健康餐盤延伸而來。(圖片來源:iStock)
3.吃原形食物:餃子、丸子、豆皮等火鍋料,口感好價格便宜,是吃火鍋加點的最愛,然而油豆腐、豆皮熱量高,餃類、丸類含豐富油脂、鈉與添加物,營養素又不高,建議選擇看得出來原本形狀的食物,避免攝取加工食品。
4.沾醬要單純:沙茶醬、豆瓣醬與其他醬,內容複雜,含有多種添加物、糖、油與調味劑,自行調製醬料時要選擇成分單純的醬油、醋與蔥薑蒜或辣椒,才不會吃下隱形鈉炸彈。
5.附餐點心要注意:火鍋店的爆米花、冰淇淋和飲料都是無限取用,還沒開始吃火鍋,習慣就先來一碗爆米花,吃飽之後還會再來2球冰淇淋,加上可樂、冬瓜茶等含糖飲料,吃個火鍋熱量輕鬆超過3000大卡,想不胖都難。
建議改喝無糖飲料,不吃高油脂、高澱粉的爆米花,想吃甜點可以選擇含水量較多的冰棒或果凍。(圖片來源:iStock)
身體狀況特殊 該如何吃火鍋?
慢性疾病、三高、肥胖體質的人,為了避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併發症,更需要慎選蔬菜鍋底,不使用沾醬,澱粉類主食減半攝取,以海鮮、豆腐替代高脂肉類,避免食用加工食品。這樣的火鍋低熱量、低油鹽、低普林、低膽固醇,是可以全家大小放心吃的健康火鍋。另外提醒千萬不要暴飲暴食,控制食量8分飽,才能輕鬆享受美味又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