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補助高危險群LDCT篩檢! 檢查發現肺結節怎麼辦?
2022/10/13
肺癌死亡人數連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每年有近萬人死於肺癌,成為「新國病」。為及早揪出肺癌,衛福部補助兩類高危險群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但此一檢查發現肺結節的比例不低,如果有肺結節要不要緊?該怎麼辦?
年約60歲的張女士2020年初接受自費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肺下葉有顆0.5公分實心狀結節,由於有惡性可能,醫師建議她3個月後要再追蹤,但張女士後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敢上醫院,遲遲未再回診。一晃眼兩年過去,今(2022)年3月間張女士因劇烈咳嗽,就醫檢查發現該顆肺結節已增大為3公分左右,切片確認是惡性且已發生肝臟轉移,已進展至第4期肺癌。
根據國健署資料,肺癌連續11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民國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肺癌也是台灣發生人數第2高的癌症,108年共16,233人罹患肺癌。
逾半肺癌患者一發現就是第4期
近10年肺癌新診斷個案5年相對存活率雖然有大幅增加(自95~99年的16.1%,倍增至104~108年35.4%),但存活率仍低。主要原因與診斷期別有關,108年診斷為1~3期者佔49.9%,也就是有50.1%的患者一發現就是第4期。
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延誤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近年因民眾自費接受LDCT檢查的情形愈來愈普遍,第0期及1期肺癌個案顯著增加,惟目前仍有一半肺癌個案初次診斷時已是晚期(4期)了。
LDCT檢查是目前篩檢肺癌最靈敏的工具。(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欲早期偵測肺癌有賴LDCT檢查
相較於胸部X光片,LDCT能夠偵測到直徑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或腫瘤,是目前篩檢肺癌最靈敏的工具。正因如此,當LDCT掃出肺結節,檢查報告攤在眼前時,民眾不免擔憂的詢問:「我的肺結節是肺癌嗎?」
所謂的肺結節(lung nodule?),廣泛來講,是指從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等胸腔影像所看到的一顆不正常組織。
肺結節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多半是在健康檢查時無意間發現,在LDCT影像中為實心、毛玻璃或兩者兼具,有的呈圓形、有的近似圓形,有時一顆,有時好幾顆。知名作家吳淡如曾在臉書透露自己肺部有20個白點(肺結節),引發關注。像這樣一次發生多顆結節,每一顆都是獨立的,不是轉移來的,稱為「多發性結節」,至於是良性或惡性,仍要視每顆結節的型態、大小···等而定,醫學上會以最大徑或臨床最懷疑之結節為追蹤原則(同單一肺結節)。
肺結節9成為良性
形成肺結節的原因很多,多數是肺部感染(例如肺炎、肺結核、黴菌感染等)痊癒後留下的疤痕,也有部分是肺臟細胞的良性增生,少數才真的是癌細胞。臨床統計顯示,9成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組織,只有約1成是惡性腫瘤。
儘管9成是良性,但是民眾一旦檢出肺結節還是會擔心,最想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通常醫師可以從結節的外觀、大小、質地密度等各個面向加以評估,初步判別是良性機率高或是惡性機率高。
肺結節依照外觀可分3種
依照外觀特徵,肺結節可區分為以下3種:
1.純粹毛玻璃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GGO)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GGN) 〕:LDCT影像上看起來是散狀、棉絮狀、邊緣不清楚、霧霧的。此種肺結節有可能只是發炎,通常建議要隔一段時間再追蹤,如果消失就是發炎,如果仍然存在,就要小心,有可能是癌症前期病變。不過不用聽到癌前病變就過於緊張,因為癌前病變不等於癌症,這種類型多半長得比較慢,可以不用急於處理,依照醫師建議的頻率追蹤、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發現檢查出有毛玻璃狀結節的女性遠比男性多,但原因尚不清楚。
2.毛玻璃狀中間帶有實心(part-solid nodule ):這種類型就要提高警覺,最好趕快跟醫師討論是不是要切片,或直接開刀拿掉。如果採取先追蹤,則追蹤頻率要更高、時間要更短。
3.純粹實心(solid nodule):這種狀況有兩個可能性,絕大多數是以前發炎留下來的疤痕,因為肺部有過感染,形成實心的結節。但也有可能是肺癌,若是肺癌,愈實心通常代表愈嚴重,也比較有侵犯性。根據研究,肺腺癌的演化過程中,癌前病灶或早期肺癌的病灶,多為毛玻璃狀結節,而侵犯性肺癌則多為實質化結節。
簡而言之,實心的肺結節有9成是良性,剩下1成可能是肺癌。所以這種情況建議再追蹤一次看結節的變化,跟醫師討論。若實心且很大一顆,建議直接切片。
良性惡性可從特徵初步區分
整體來說,醫師會從肺結節的外觀形態、有無鈣化、邊緣清楚程度、大小等指標去研判良性惡性。例如結節邊緣是不是很清楚,或是長得惡形惡狀、有沒有鈣化等。絕大多數鈣化是良性的,因為大部分肺癌是不會鈣化的。大小也是指標,結節愈大,惡性的機會愈大。
發現肺結節如何追蹤與處置?
除了根據肺結節的外觀特徵外,還要根據結節大小來決定追蹤與處置方式。根據衛福部所訂之《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以初次篩檢出實心肺結節來說,若結節小於0.6公分,建議每年做一次LDCT檢查;結節大於等於0.6公分、小於0.8公分,則建議半年內安排LDCT檢查;大於等於0.8公分的結節,轉介胸腔專科醫師評估,由醫師依照風險高低,安排適當的追蹤頻率。而部分實心肺結節(Part-solid)、非實心肺結節(Non-solid),也根據結節大小,各有不同的處置建議。
發現肺結節,依據外觀特徵及大小決定如何處置。(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衛福部補助兩類肺癌高危險群LDCT篩檢
美國曾進行一項國家肺癌篩檢試驗(NLST),結果顯示,以LDCT篩檢 55~74歲吸菸族群(吸菸史大於30包 - 年,且持續抽菸或戒菸小於15年),較胸部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包 - 年為平均每日吸菸包數乘以吸菸年數。
因我國男性肺癌62.8%有吸菸,但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衛福部自103年起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目前已完成1萬2千例收案,並定期追蹤。TALENT第1輪篩檢試驗結果顯示,50~54 歲具肺癌家族史者(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罹患肺癌),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國健署公告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重度吸菸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提供2年1次LDCT肺癌篩檢服務,補助經費來源為菸品健康福利捐。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 - 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LDCT無法辨識出所有的肺癌亦可能有偽陽性
不過進行檢查前還是要注意,LDCT檢查有好處也有風險, LDCT 無法辨識出所有的肺癌或避免民眾死於肺癌。使用LDCT篩檢肺癌,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而已。
此外,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不意味患有肺癌,因為可能有偽陽性。民眾也要了解,LDCT 檢查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須定期(每年、每 2~5 年或更頻繁,視檢查結果而定)且持續多年接受檢查。
雖然LDCT輻射量較一般電腦斷層少,但還是有,接受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有些案例開刀後發現是良性
有些肺結節透過影像學檢查仍不容易區分是良性或惡性,因此臨床上還是會遇到一些棘手的狀況,例如病人肺部有0.8公分的結節,因這種大小的腫瘤不易切片,臨床判斷又有惡性可能,因此建議直接開刀,結果開出來送病理檢驗為良性,病人多挨一刀。有時候則是因為病人個性很緊張,追蹤期間提心吊膽,寧願選擇開刀切除,有些結果也是良性。
儘管良性的結果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但別忘了開刀、麻醉也有風險,開刀後也可能有後遺症,因此,面對處於「灰色地帶」的肺結節,如何拿捏處理方式確實不容易,做決定前還是要充分了解、溝通,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手術。
Q:除了抽菸及有肺癌家族史者,其他人建議做LDCT檢查嗎?
A :根據國健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有肺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油漆、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的民眾,可以諮詢醫師評估是否接受篩檢。
無上述風險因子的民眾目前沒有證據支持肺癌篩檢,若擔心有罹患肺癌風險的民眾可以諮詢醫師評估。但患有嚴重疾病或無法接受根治性癌症治療的民眾則不建議做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