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猴痘疫情已破百例!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2023/07/23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全球此波猴痘疫情以男性為多,大多因性行為接觸而傳染,但不限於性接觸,也不限於男男性行為者,因此全民皆應有正確的防疫觀念,把可能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截至2023年6月底確診病例已破200例,也出現首例兒童與女性的猴痘病例。(圖片來源:iStock)
這兩年全球關注的新興疫病除了COVID-19外,還有緊急升溫的猴痘(英語:Monkeypox,世界衛生組織稱為「Mpox」)疫情。從2022年1月到2023年4月,全球有111個國家或地區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8萬7千多起猴痘確診病例,其中有140起死亡病例,疫情一度緊張,WHO依據2005年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2022年7月宣布猴痘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所謂的PHEIC是指對人類健康威脅「異常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將因跨國傳染而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且需要整合性的國際應對措施。
國內在2022年6月7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也採購疫苗及治療藥物投入防疫,截至2023年6月底確診病例已破200例,也出現首例兒童與女性的猴痘病例。
本文目錄
人畜共通傳染病 病毒最早在猴子現蹤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會透過染疫的野生動物(例如:狐猴、猿猴、老鼠、松鼠等靈長類或囓齒類動物)傳染給人,也會人傳染給人,與天花屬於「正痘病毒」家族,症狀相似但嚴重度較輕。自從1980年天花被消滅、天花疫苗也停止接種之後,猴痘是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之所以命名「猴痘」,是因為最早是在1958年從研究用的猴子身上分離出病毒,但囓齒類動物也會傳染此病。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則是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嬰,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大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土撥鼠,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有猴痘病例報告,累計47名病例。
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國亦陸續報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2022年5月14日是猴痘流行史上的重要時間點,也是全球此波疫情的開端。當天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患全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接觸史,為非洲地區之外首次有國家爆發本土病例,之後全球病例數快速攀升。所幸猴痘不像新冠病毒一樣具高度傳染力,在全球各國採取因應措施後,病例數趨緩,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5月11日解除對猴痘疫情的最高等級警報,不過,亞洲國家疫情仍在上升。
猴痘的發現與傳播。(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西非株為主流 致死率低 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
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株和西非株,2022年開始於全球流行的猴痘疫情主要為西非株,致死率約為0.1~1%,比中非株的10%低很多。
病毒潛伏期約為3至21天,常見症狀有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發燒約1~3天,之後會出現不同型態的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疱、膿疱等,部分亦出現在生殖器上,持續約2~4周,接著就逐漸康復。與同樣會長疹子的麻疹、水痘最大的差別是,猴痘還會有淋巴結腫大症狀。
不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有些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只在生殖器或會陰部出現皮疹,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也不明顯,因此就醫時容易誤為其他性傳染病,提醒社區診所醫師要多加注意。
所幸多數個案可於數周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則是併發重症的高風險群,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要特別小心。
兩大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染
猴痘病毒主要透過「人傳人」和「人畜共通」兩大途徑散播,其中「性接觸」為這波疫情主要傳播途徑。
1人傳人:包括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黏膜或被汙染物品。主要透過密切接觸而傳播,例如經由親密接觸之性行為,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或接觸猴痘患者生殖器(陰莖、睾丸、陰唇及陰道)或肛門,與猴痘患者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產婦若感染猴痘,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胎兒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以及與猴痘病人同住之家人,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2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
猴痘的病程發展。(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如何猴痘預防感染?
此波猴痘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因此應避免與猴痘患者及不特定人士進行皮膚直接接觸、親吻、擁抱及性行為。與HIV病毒、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最大的不同是,上述疾病可使用保險套預防傳播,但猴痘病毒可以透過接觸不同位置的皮膚病灶傳播,如果僅用保險套並無法有效預防。
除了要避免高危險性行為之外,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也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且要經常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因猴痘病毒具有莢膜,用肥皂及酒精乾洗手可以殺死猴痘病毒。整體來說,在新冠疫情期間養成的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新生活」習慣,也能有效預防猴痘。
猴痘感染有什麼症狀?(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雖有疫苗可預防,不過有鑑於此波國際及本土猴痘疫情以性接觸傳播為主,WHO及其他國家均未建議大規模疫苗接種,我國也採取相同對策,以高風險族群為建議接種對象,一般民眾非屬猴痘高風險族群,無須常規性接種猴痘疫苗。
研究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有約4~8成的保護力,接種疫苗後約需8至14天才能產生抗體,對於疾病防護才會有效,因此接種後14天內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就算已接種疫苗,疫苗保護力並非百分之百,還是應該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及他人。
研究也發現,接種天花疫苗(牛痘)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只是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所以該年以後出生的台灣民眾都是沒有天花疫苗保護的族群。
若不慎感染猴痘,大多數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減輕症狀和併發症即可。口服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 建議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的病患或免疫低下者。
建議高風險族群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原文出處:健康刊物 | 國內猴痘疫情已破百例!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