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莫名的下腹痛, 是骨盆腔發炎了?
2024/12/08
女性下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有時會出現莫名的疼痛讓人困擾。(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在醫學領域中,下腹痛的症狀涉及多種器官和成因,是許多科別天天會遇到的病人主訴。
女性下腹到骨盆主要有三大組器官:泌尿道、生殖道及腸胃道,其外還有肌肉、骨骼、韌帶、筋膜等構造負責保護與固定這些器官。因此下腹疼痛首先可以初步辨識疼痛是否可能源自上述器官以及周圍軟組織。
本文目錄
泌尿系統疼痛通常伴隨泌尿道症狀
泌尿道器官的疼痛多半尖銳且定位明確,常伴隨著泌尿道症狀,比如說頻尿、急尿、解尿疼痛、血尿、解尿困難、尿液滯留、餘尿等等。最常見的是下泌尿道感染,也就是膀胱炎和尿道炎,驗尿就可以快速簡單的診斷。其次是泌尿道結石,詢問病史、生活型態,並配合影像檢查,也可以獲得適當處理。這些急性疼痛不處理大概沒辦法自己慢慢好,因此迅速診斷並治療很重要,千萬不要自行亂服藥,否則拖久了變成複雜的上泌尿道感染,也就是腎盂腎炎,就嚴重了。
比較麻煩的是膀胱出現一種慢性的「說不出來但就是不舒服」的感覺,通常不是感染,也不是長了腫瘤,其原因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慢性骨盆疼痛或是間質性膀胱炎,這種症狀就需要醫師排除急性原因後仔細評估治療,也較需要婦女泌尿次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
與感染有關的「骨盆腔發炎」,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但大多數和性行為造成的細菌上行性感染有關。(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生殖系統的疼痛 常見為經痛或骨盆腔發炎
生殖器官的疼痛也屬於尖銳的疼痛,彷彿針刺、刀割般,定位明確,病人常以雙手摸著恥骨附近、身體前屈的姿勢踏入診間,最常見的狀況是經痛與骨盆腔發炎。經痛的原因很多,婦產科醫師通常會先排除找得到病灶的原因,比如:用內診排除感染,用超音波排除肌腺症、巧克力囊腫、骨盆腔內膜異位症、多顆肌瘤等;若暫時找不到明確經痛原因的病人則可能是原發性經痛。
看得到的病灶根據不同的表現有各自適合的治療,例如經期規律且只有經期痛1∼2天,止痛藥是最不傷身體又能良好控制疼痛的方法;如果一個月會痛2周,經期又不固定,那低劑量荷爾蒙治療可以達到穩定的經痛、經血量控制,還能降低內膜癌和卵巢癌風險;如果發現早期的內膜異位症,還不需要開刀但疼痛已影響生活,那「異位寧」這種口服藥物就是一個可保留卵巢功能、降低系統性發炎、避免反覆開刀及預防未來代謝性疾病的良好處方。
如果病灶明顯、巨大,可考慮手術後再加上預防復發的處方,能快速改善症狀且避免反覆開刀。卵巢囊腫除非是巧克力囊腫或是6∼10公分的其他囊腫合併卵巢扭轉,不然很少以疼痛表現,多半無症狀,也因此時常有長到十幾公分才意外被發現的卵巢瘤。只要不是惡性腫瘤,每個病人的經痛情況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
至於與感染有關的「骨盆腔發炎」,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但大多數和性行為造成的細菌上行性感染有關,所以如果已經很久沒有過性生活,而且在疼痛前陰道沒有異常且有味道的分泌物,就比較不可能是骨盆腔發炎(有少數例外)。
骨盆腔發炎的疼痛感通常發生在下腹中央,通常不會只痛某一邊,可能伴隨異常的陰道出血、性行為疼痛、月經異常、發燒、右上腹痛。骨盆腔發炎沒有黃金診斷標準,但若內診時醫師用手指頂子宮頸,子宮有更尖銳且劇烈的疼痛,並且用鴨嘴檢查時發現有異常的分泌物,則極有可能是骨盆腔發炎。醫師若有此懷疑,會採集病人子宮頸的細菌做檢查,有需要時也會做一些性傳染病檢查以及系統性發炎的抽血檢查。
骨盆腔發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圖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大部分的發炎若沒有形成卵巢、輸卵管膿瘍,可以用適當的抗生素殺菌、疼痛控制及維持基礎清潔來治療。但如果細菌量大到形成卵巢、輸卵管膿瘍,那卵巢、輸卵管和骨盆就會像分隔成許多房間一樣,有時很難將每個房間都用抗生素「打掃乾淨」,而且極易形成沾黏以及復發,有時甚至要引流或是手術,所幸骨盆腔發炎嚴重到形成膿瘍的機率不高,只要好好服藥治療,治癒率很高。
慢性骨盆疼痛未必是細菌所致 不需吃抗生素
門診間常常聽到女生說「我有慢性骨盆腔發炎」,其實真正細菌造成的慢性骨盆腔發炎不常見,大部分的病人是將「慢性骨盆疼痛」直接解讀為慢性骨盆腔發炎。
慢性骨盆疼痛指的是持續3∼6個月以上、和懷孕無關且沒有周期性的骨盆疼痛。前面提到的內膜異位症、膿瘍造成的沾粘、原發性經痛、間質性膀胱炎都是可能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系統性的疼痛以及身心症狀相關的疼痛,而這些疼痛原因是抗生素治不好的,吃再久都沒有用,但病人有一朝被蛇咬的心態,即使建議不用吃抗生素,但病人會很不安心。其實判斷原則就與前述相同,如果沒有頻繁的性生活、陰道沒有異常分泌物、醫師內診時子宮頸沒有一摸就痛,是骨盆腔發炎的機率就很低,病人不需過度緊張想吃抗生素,到時壞菌沒殺到反而破壞體內正常益生菌群,得不償失。
許多難解疼痛可能源自骨盆底肌筋膜
慢性骨盆疼痛需要仔細的尋找原因並且有耐心的持續治療,其中有一個平常較少被提及但事實上並不少見的「骨盆底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雖然疾病字面上是骨盆底的肌筋膜出問題,但病人的表現非常多樣化,可能是骨盆痠脹、外陰搔癢或異樣觸覺、穿褲子時陰道口異物感、解尿困難、肛門痛。上述症狀雖然聽起來跟肌筋膜沒關係,但很常可以在內診時於骨盆底肌摸到疼痛的結節或是一條很緊的肌束,在適度舒緩疼痛點後,上述症狀也神奇的緩解了。
骨盆疼痛和相關症狀的原因源自於骨盆神經群和其所支配的區域。可以想成神經肌肉某一處受傷後,下游的區域也被過度且長期的刺激導致功能異常。骨盆底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診斷很需要醫師的經驗,病人常常因為看似無關且難解的症狀四處求診,多半要到婦女泌尿專科醫師的診間才獲得解答,治療上也需要耐心,多重治療且慢慢調養。
腸道系統的疼痛多半是悶痛、絞痛 常見原因為便祕
腸道系統的疼痛多半不是尖銳的疼痛,通常是悶痛、絞痛,且範圍較不明確,病人常用手比劃下腹的某一邊或某一個範圍,頻率不一定很高,有時會一陣一陣的絞痛。除了腸道的惡性腫瘤之外,有一群腸道的小毛病也很常引起這樣的症狀,就是功能性腸胃道障礙,其中跟下腹疼痛有關的就是便祕。由於女性荷爾蒙變化,以及女性面對壓力時,壓力荷爾蒙釋放時的身體反應,導致女性較容易腸胃道蠕動降低、排空速度減慢;如果再加上生殖道有些常見的良性腫瘤(如肌瘤、卵巢瘤)壓迫腸道的順暢度,大腸有累積一些宿便是很常見的事,縱使每天都有解便還是有可能有宿便,就像每天花錢銀行裡還是有存款一樣。要讓宿便前進,大腸就需要努力製造大一點的蠕動,而這種蠕動有可能很痛,甚至痛到想去急診,可是若不做些什麼事情,痛又會慢慢自己好。這點和前述的泌尿道和生殖道疼痛就有很大的不同。
總而言之,如果疼痛來的又急又快、程度劇烈且無法緩解,這樣的情況最好盡速尋求醫療協助。如果是慢性疼痛,依照上述不同器官的特徵,依序的接受檢查與治療。人體實在很奧秘,以上只是原則,也有很多例外狀況,但例外這些事情就讓醫師來幫您解決問題吧!
原文出處: 健康刊物 | 女性莫名的下腹痛, 是骨盆腔發炎了?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