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健康

分享心發現

有「痔」難伸! 痔瘡療法多,該如何選擇?

2025/02/24

痔瘡是常見的肛門疾病,近5、6成的成年人都有痔瘡的困擾。(圖片來源:iStock)

 

陳女士年輕時因懷孕開始出現痔瘡問題,但未加重視。直到60歲左右,每次運動時痔瘡脫垂並掉出肛門口,造成極大不適,才鼓起勇氣就醫。經診斷為第三期痔瘡,直腸外科醫師建議她接受都普勒超音波導引痔瘡動脈結紮及痔瘡黏膜復位手術。術後的疼痛遠低於預期,且痔瘡情況徹底改善,讓她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本文目錄

 

痔瘡發生的原因與嚴重程度

俗話說:「十男九痔」,事實上,痔瘡並非男性專利,男女皆可能受其困擾,約有5至6成的成年人曾經歷過痔瘡問題。人類的肛門上存在由黏膜下血管(包括小動脈,小靜脈及動靜脈交通)、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構成的襯墊(anal cushion),主要功能是填補肛門內外括約肌收縮後的空隙,防止大便失禁。正常情況下,排便時肛門襯墊會稍微向外移動,排便後則自動回縮,同時保護肛門括約肌。但隨著年齡增長,結締組織漸漸退化,加上不良的排便習慣,如蹲廁超過10分鐘及嗜辣飲食刺激肛門黏膜,長期下來導致固定肛門襯墊的結締組織損傷和血管叢過度擴張,引起肛門襯墊的腫脹及脫垂,這便是人們熟知的痔瘡(hemorrhoids)。

痔瘡的依其發生位置可分為「內痔」與「外痔」,主要依據齒狀線(dentate line)進行區分。齒狀線是肛門皮膚與直腸黏膜的交界處,約位於肛門口內2公分處。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為內痔,由於此區域缺乏痛覺神經分布,因此內痔通常不會引起劇烈疼痛,主要症狀包括流血、腫脹及脫垂,除非伴隨血栓形成,才可能感到疼痛。

內痔依嚴重程度分為四級:

第一級:無脫垂,僅有血管突起。
第二級:排便時脫垂,但能自動回縮。
第三級:脫垂後需手動推回。
第四級:脫垂且無法手動推回。

相對地,齒狀線以下的痔瘡稱為外痔,此區域具痛覺神經分布,因此當外痔脫垂腫大或形成血栓時,患者往往會感到劇烈疼痛。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同時患有內痔和外痔,這種情況稱為「混合痔」。

診斷痔瘡時,醫師通常會進行肛門指診及肛門鏡檢查,以確認病情。此外,考量到大腸癌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若患者出現血便症狀,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癌導致出血的可能性。

痔瘡是否需要積極治療,主要取決於患者的意願及症狀的嚴重程度。一般而言,當痔瘡引起劇烈疼痛、頻繁出血,或脫垂嚴重到需要手動推回甚至無法推回時,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明顯影響,醫師通常建議積極治療。

 

痔瘡治療的方式

輕微痔瘡(第一級)
輕微痔瘡通常不需要手術,可以透過以下保守治療方式改善:

  1. 飲食調整:
    增加膳食纖維及飲水量,使糞便變軟,減少排便時的用力,緩解痔瘡壓力。

  2. 溫水坐浴:
    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能放鬆括約肌,減少局部刺激與搔癢感。


中度痔瘡(第二至第三級)
中度痔瘡可嘗試以下藥物治療:

  1. 局部用藥:
    ⦁ 肛門塞劑或外用藥膏:常含麻醉劑、類固醇及血管收縮劑,能止痛、消炎、消腫,減少分泌物。
    ⦁ 正確使用方法:建議患者使用指套,將藥膏擠在指套上,手指緩慢伸入肛門約1~2指節,在肛門內輕輕旋轉,使藥膏均勻覆蓋在患部。有些藥膏附帶軟管,可深入塗藥,但年長者操作時需特別小心,以免傷及肛門黏膜,導致潰瘍。

  2. 口服藥物:
    類黃酮藥物(flavonoids):常用於痔瘡急性發作,可有效改善出血與腫脹症狀。

 

痔瘡手術治療比較。(圖片來源:好心肝會刊)

 

什麼時候考慮手術?

當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症狀或者痔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脫垂無法復位或反覆出血時,建議考慮手術。適合的手術方式需由專業醫師根據病情評估決定,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手術分為門診操作與需住院麻醉的手術兩類。

門診手術:橡皮筋結紮
門診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橡皮筋結紮術(rubber band ligation),主要針對輕微內痔進行處理。此方法利用橡皮筋將內痔基部結紮,阻斷血液供應,使內痔因缺血壞死後脫落。由於內痔的發生部位無痛覺神經分布,因此治療過程疼痛感較輕微,也不會造成明顯腫脹。


住院手術:傳統與微創方式
對於嚴重痔瘡,則需要住院接受手術。痔瘡住院手術多採用全身麻醉或腰椎麻醉。若患者不適合全麻,也可選擇局部麻醉,醫師會將麻醉藥注入肛門括約肌,使周圍痛覺消失後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前者有健保給付,後者需自費。

  1. 傳統痔瘡切除術(hemorrhoidectomy)
    ⦁ 特點:適用於內外痔同時存在或痔瘡嚴重的患者,能徹底切除多餘的皮膚、黏膜與血管叢。內痔與外痔可一併處理。
    ⦁ 缺點:會有數個長度可能達4~5公分的傷口,術後疼痛感較強,恢復期較長,有患者形容其疼痛程度甚至超過生產。

  2.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相較傳統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但需自費,適用於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的患者。

 

微創手術選擇多,疼痛感明顯降低

由於傳統痔瘡手術疼痛且復原期長,各種微創手術逐漸被開發出來,目標是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提升治療意願。以下為常見的微創手術方式:

  1. 痔瘡環狀切除術
    (PPH,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 適應症:適合內痔呈環形脫垂的患者。
    ⦁ 手術原理:利用肛門擴張器深入齒狀線以上,將痔瘡上方的一圈黏膜切除,再將脫垂的內痔向上固定。因齒狀線以上無痛覺神經,術後疼痛感較低。
    ⦁ 風險與限制:若患者組織太厚,釘合處可能鬆脫,導致傷口感染或膿瘍形成。若釘合點太接近齒狀線,可能引起疼痛或術後肛門狹窄。

  2.  

    利用內建超音波探頭定位痔瘡的供應血管,並結紮4~6處動脈,減少血流供應,使痔瘡縮小。 針對脫垂的內痔,可用縫合技術將脫垂組織復位並固定。(圖片來源:好心肝會刊)

  3. 痔瘡雷射消融術
    (LHP, Laser Hemorrhoido Plasty)
    ⦁ 適應症:適用於第2級及少部分第3級的內痔。
    ⦁ 手術原理:使用特殊器械將環狀雷射插入痔瘡組織,透過特定波長的雷射燒灼痔瘡,使其萎縮縮小。術後可能出現輕微腫脹,但疼痛感較低。
    ⦁ 限制:僅能處理內痔,外痔治療需謹慎,避免過淺燒灼導致疼痛或血栓外溢。

  4. 痔瘡動脈結紮術合併痔瘡脫垂組織復位術
    (HAL-RAR, Hemorrhoidal Arterial Ligation with Recto-Anal Repair)
    ⦁ 適應症:可處理第1~4級的內痔,尤其是脫垂嚴重的情況。
    ⦁手術原理:使用內建超音波探頭的器械定位痔瘡供應血管,結紮4~6處動脈,減少血流供應,使痔瘡縮小。若內痔脫垂,則以縫合技術將脫垂組織復位並固定。
    ⦁ 優勢:術後疼痛感低,恢復快,適合重度痔瘡患者。


以上介紹的微創手術主要針對內痔,若患者對外痔造成的不雅外觀或便後清潔不易感到困擾,可於接受微創手術時同步切除外痔,會有數個約1公分的傷口,術後疼痛感較傳統手術低許多。

透過多元化的治療選擇與精準手術,現代醫療能有效改善痔瘡症狀,並減少術後疼痛與不適,提高患者的治療接受度與生活品質。

 

術後護理:溫水坐浴的必要性

無論是否接受手術治療,進行適時的「溫水坐浴」對於痔瘡的恢復與日常護理都十分重要。

⦁ 功效:促進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放鬆括約肌,減輕局部疼痛,並幫助清潔。

⦁ 方法:水溫建議維持在38~41℃。每日進行2~4次,每次約10分鐘。若術後有傷口,可在坐浴水中加入優碘以增強清潔效果。

 

預防復發: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關鍵

即使手術成功,若不改善生活習慣,痔瘡的10年復發率仍有10~20%。要預防復發應避免容易誘使痔瘡復發的因素,例如:

⦁ 長時間如廁:大便時逗留超過10分鐘,甚至看手機或閱讀書報。

⦁ 飲食習慣:偏好辛辣食物、飲酒。

⦁ 生活方式:久坐或缺乏運動。

改善方法:

  1. 排便習慣:速戰速決,避免拖延。

  2. 均衡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多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仙草、愛玉、木耳、銀耳、木瓜、香蕉等,幫助腸道蠕動。

  3. 規律運動:每天適量運動有助於腸道健康,預防便秘與痔瘡復發。

 

原文出處: 好心肝會刊 |有「痔」難伸! 痔瘡療法多,該如何選擇?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