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為猛禽癡狂的恆春鳥類達人:蔡乙榮

2022/8/3

台灣位在東亞候鳥遷徙的路徑之一,當候鳥一路向南到達最南邊的恆春半島,由於陸地逐漸縮窄,會形成一個類似走廊的通道,讓恆春成了各種鳥類聚集、停留的驛站,其中尤以九月後的赤腹鷹、灰面鵟鷹等猛禽大量過境的季節景象最為壯觀,是秋季時不能錯過的恆春美景,每年都聚集了許多喜愛賞鳥的旅客特地前往觀賞。

而談到猛禽,就不能不提到號稱「猛禽達人」的蔡乙榮老師,屏東農專森林科畢業,從小便喜歡蟲鳴鳥啼的自然環境更勝於擁擠的都市叢林,因此在畢業後便選擇回到恆春工作,並進入了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工作。當時的國家公園剛開始了一項保護候鳥工作計畫,希望能提升民眾的保育意識,禁止獵捕遷徙過境的鳥類,原來以前日本會收購這些候鳥用來做成標本,因此遭到民眾大量濫捕。

蔡乙榮老師參與了這項計畫,一路從協辦人員到承辦人員,並展開調查研究,蒐集赤腹鷹與灰面鵟鷹的過境資料,當時國家公園剛成立,相關的候鳥文獻與紀錄並不多,也問不到人,本來就喜愛賞鳥的他便開始親自投身調查的工作,他發現光只是用個人上班前與假日時間調查,根本沒有辦法觀察到整個完整的過境現象,因而將調查工作納入了工作計畫項目之中。

在候鳥過境的高峰期,他甚至曾經為了完整的觀察記錄,長達兩個月完全沒有放假,每天中午都草草吃個速食就繼續進行記錄整理以及對外公佈這些資料,加上夜間的專題演講,常常從天還沒亮一路忙到晚上九點、十點,兩個月內瘦了七公斤,對鳥類的狂熱程度就連太太也沒有辦法,也因此讓他得到了「猛禽達人」的這個綽號。

秋季限定的猛禽過境國家公園生態解說

多年來,除了調查工作,在秋天猛禽過境的季節,蔡老師在退休前也會每日早晨親自主導國家公園的賞鷹活動,到社頂公園為民眾解說生態,一起觀察上千隻的猛禽飛掠天際,這樣與民眾直接互動的方式在保育工作的推廣上相當有效,三十年來的禁獵政策、加上不斷地宣導,長年下來讓民眾的觀念逐漸改變,從獵捕到如今轉變成賞鷹的文化,保育意識漸漸抬頭之下,開始出現了成效。

蔡老師表示,從1989年開始不間斷地持續調查之下,墾丁國家公園最高曾經觀察記錄到有37萬隻猛禽過境的紀錄,明顯出現了成長的趨勢,境內所觀察到的候鳥種類也越來越多,從事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他說,包含像是這樣日復一日的記錄與觀察工作,很多事情乍看之下很沒成效,但長期就看得出影響,透過教育讓大眾擁有正確的觀念,長期之下必定能看見效果。

於滿州永靖拍攝到的大冠鷲。(圖片來源:蔡乙榮)

每年秋季猛禽過境恆春半島的景象都十分壯觀,不少人慕名前往觀賞。(圖片來源:蔡乙榮)

翱翔於天際的灰面鵟鷹。(圖片來源:蔡乙榮)

八年前已自墾管處退休的蔡乙榮老師,憑藉著對自然的一股熱愛,退休後仍致力於生態環境教育,在秋季時仍會上山協助猛禽過境的調查工作,目前的他除了是政府所委託調查的台灣猛禽研究會一員,也是屏東縣野鳥學會成員,並在恆春鎮上開辦了一個生態教室「鷹緣際會」,是台灣野望影展的民間固定公益放映場所,每週都會配合固定放映野望影展的生態影片,教室內也有老師收藏的大量自然生態相關書籍,他總是樂於與人分享他這二三十年累積下來的解說知識,十分歡迎大家到他的教室走走。

經常在恆春半島從事田野調查的蔡乙榮老師。(圖片來源:恆春半島慢慢遊)

因為喜歡人,所以才投身自然生態工作

三十年的調查下來,身為生態專家的蔡乙榮表示,其實可以看得出來整個亞洲地區的候鳥度冬數量與環境都有明顯的改善,但他也語重心長地說,這並非代表我們可以樂觀。理性來看,整個地球的環境都在嚴重惡化,全球暖化、濕地與棲地被破壞、用電需求過大,當超過了環境的承載量,生物的數量便會開始波動,意味著絕大部分的生物都會減少、甚至是滅亡。根本問題是我們人類的慾望太大,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犧牲了環境去滿足自己,環境復育的速度遠比不上我們改變與破壞的速度。對地球來說,其實減少需求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

投身生態環境教育的工作是孤獨而緩慢的,很多人以為他是為了大自然才不斷堅持重複做著這些事,但是蔡乙榮老師卻告訴我們,其實他做這些事情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人,他喜歡人、在意人,認為人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不希望有一天人類消失,環境的問題是共業,即便我們面臨著一場龐大的生態浩劫,他仍希望終點不要太早走到,如果人類終將自取滅亡,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希望減緩那一天到來的時間,做這些生態教育的工作不一定能阻止環境被破壞,但沒做一定沒有機會,因此即便只有一個人聽見他的聲音,但那個人有可能去影響到第二個第三個人,讓滅絕的那一天稍微慢一點到來,那麼,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