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賴泳廷‧忠於自我的布袋戲偶頭雕刻師 永不放棄一生所愛

2022/06/08

三重一條平凡小巷子,周邊小吃雲集,又是在地信仰廟宇所在地,整日車水馬龍,絲毫沒有巷弄應有的僻靜感。拐了進去,一間家庭鐵工廠時不時傳來敲打聲響,似乎有點「裡應外合」。它的斜對面,有一堵藍色鐵門總是緊緊地拉了下來,即便門前停滿了機車也不以為意,像是極力想隔絕外界的所有喧擾。

鐵門後,布袋戲偶頭雕刻師賴泳廷,正聚精會神地用雕刻刀一刀刀地將楞傻木頭,刻劃出有型有款的臉型輪廓……

從6、7歲開始接觸布袋戲,現在52歲了,師承李天祿布袋戲大師的賴泳廷,孑然一身,畢生專注於偶頭雕刻這項台灣傳統工藝,只因他沉迷於他的興趣裡,無法自拔。他說,純手工將木頭打造成張力十足的布袋戲偶頭,從無到有不僅給予自己成就感,也賦予這些偶頭溫度與文化底蘊,並不是時下流行的3D列印所能比擬,說什麼也不會放棄。他的生活扣掉工作與在外演出,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偶頭雕刻,刻累了,就隨意躺在躺椅上休息片刻。如果靈感一來,他可以徹夜未眠。

天天為木頭為伍,用雕刻力刻劃出不同角色,賴泳廷可是樂此不疲。(圖片來源:陳金燾)

人生數載,賴泳廷一直琢磨於布袋戲偶頭的精彩。(圖片來源:陳金燾)

純手工活兒,偶頭得來不易

布袋戲,是許多人的回憶。野台上,布袋戲偶恣態風情萬種,或談情說愛,或激烈打鬥,或插科打諢,每個動作皆扣人心弦。卻鮮少人知,原來布袋戲偶頭的誕生,多麼不易。

賴泳廷對演出也保有極高熱誠。(圖片來源:陳金燾)

賴泳廷指出,依照傳統作法,一顆偶頭得花一至二週方能完成。可用來雕刻偶頭的木材不少,檜木當然品質好,但價格高,加上質地細緻,要考量到所用的雕刻器具是否合適。「我們用的是樟木,其特色在於木紋中含順紋與逆絞,比較不易龜裂。取材後,以柴刀劈鑿出粗略形體,先求個大致輪廓,再以雕刻刀細修出五官,如此一來,雕刻這項工序就大功造成,通常約花上一天。」賴泳廷解釋。

偶頭雕刻從無到有,至少得花上一天。(圖片來源:陳金燾)

接下來的「上色」,工法複雜,花的時間長,但關乎品質,賴泳廷一點都不馬虎。在一旁觀察其做法,他會取出台語俗稱「雞毛紙」的錶紙,用手撕成許多小張,然後用一定比例質材調合而成的黃土,一張一張地細細將錶紙黏貼在偶頭上,接著用沾了水的竹刀,推刮之間,將錶紙與木材緊密結合。此舉一方面可將木頭上刀痕掩蓋的毫無蹤影,一方面增加戲偶的質地張力。

有沒有上這一層錶紙,會左右影響著偶頭品質。(圖片來源:陳金燾)

利用黃土將錶紙一一黏貼上去。(圖片來源:陳金燾)

續用竹刀將錶紙緊黏於偶頭上。(圖片來源:陳金燾)

緊接著,他會上一層白漆,對於書生、小旦這類臉上「素淨」、構造簡單的角色來說,塗上白漆,便於讓賴泳廷確認左右眼睛是否有高低落差,如果有,就趕緊補強,不容一絲錯誤。最後才是真正的上色,以各種「臉譜」示人。上色後,要自然風乾,求快以吹風機吹拂,可是會裂開的,因此耐心耗個2、3天是必要的。

等待,是戲偶雕刻必須要有的職能。而從過程來看,賴泳廷說:「戲偶,不純粹是雕刻,而是泥塑與雕刻的混合體。」

看著木頭變身成戲劇張力十足的偶頭,讓人對賴泳廷心生欽佩。(圖片來源:陳金燾)

因為黃俊雄布袋戲,踏上雕刻之路

因為我們的造訪,賴泳廷仔細拆解每個步驟,平時這可是熟悉到不行的程序,而,這都得歸功於他的執著與長期練功。6、7歲時,他住在從事木工的外公家,從小耳濡目染下,也開始學著如何拿刀、如何磨榫……他對木工一點都不陌生。問及「那為何會接觸布袋戲偶頭雕刻」,他大笑說,是被「電視上的黃俊雄布袋戲拐(台語)的。」

那時,他家中經營著小吃攤,他一邊端送食物,一邊盯著電視上的史艷文,聽客人講解故事,甚感趣味。後來一次跟著爸爸去迪化街採買南北貨,他在慈聖宮附近接觸了小西園野台布袋戲,親眼目睹掌中藝術的精彩,「五根手指頭動一動,布袋戲偶就有不同動作,現場還可以看到他們翻筋斗,跟電視上也許可以透過剪輯的方式呈現完全不一樣。」自此,賴泳廷完全被布袋戲吸引了。

賴泳廷從小就喜歡布袋戲這掌中藝術。(圖片來源:賴泳廷)

因為喜歡,他進一步想要擁有。唯他深知,不可能。「當時一碗肉燥飯15元,一尊戲偶要1,600元」於是,有木工基礎的他,決定自己來。去美術社買雕刻刀,沒有大塊木頭,就拿幾塊小木頭用白膠黏一黏、繩子纏一纏,放個一、二天乾燥後就開始刻。

家人對他的這個興趣,有點不置可否,但看著他不像其他同學去西門町打撞球、跳霹靂舞,小孩沒變壞,慢慢地從反對轉換成被動接受了。媽媽甚至還騎著當時的80c.c摩托車去三峽幫他載木頭。「機車很小台,木頭很重,尤其木頭還溼的,又更顯重,老闆問我媽媽載得動嗎?」沒想到,媽媽為了成就小孩子興趣,硬是載了回來。賴泳廷很感念,如今那些木頭還放在工作室一隅,他捨不得拿來雕刻,因為後來媽媽離世,這成了他想念她的物件了。

家人本來反對賴泳廷從事雕刻,後來也默默支持著。(圖片來源:陳金燾)

想學演出,卻因老師一句話而改變

17歲,是賴泳廷人生轉捩點。之前,他除了發展對布袋戲的熱愛,對京劇、歌仔戲、相聲,甚至泡功夫茶都有興趣,年輕身體宛如住了老靈魂。之後,他在爸爸帶路下,認識了布袋戲大師李天祿。

他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境:

民國77年,在現在為二二八紀念公園的地方,有一場布袋戲展覽與表演。他毛遂自薦,並透過展覽講師引見下,與李天祿初次相見了。大師看著他無師自通的偶頭雕刻,很是驚人,因時值農曆過年,大師主動邀請他去家裡坐坐。同年暑假,他準備了牲禮,行三跪九叩首禮,正式拜師,進入了亦宛然,踏入布袋戲(戲曲)界。

從事偶頭雕刻的人不多,李天祿師傅認為這是賴泳廷站穩布袋戲界的利基。(圖片來源:陳金燾)

「只是我本來想學演出,沒想到李天祿師傅對我說,你不要學啦,已經很多人學演出了,但沒有人要學雕刻,你會磨刀,雕刻該有的概念你都有,何不專心學雕刻?」彼時,老師的話就像聖旨,賴泳廷勉為其難地接受了。還好,他答應了,否則也不會有現在布袋戲道具一條龍製作皆嫻熟的賴泳廷了。

賴泳廷可以說是現在台灣布袋戲偶頭雕刻的一等好手。(圖片來源:陳金燾)

師承大師,突破傳統為框架

進入亦宛然,李天祿與他的二位兒子李傳燦、陳錫煌都是老師。對於雕刻製作,三位老師並沒有特別教導,而是由賴泳廷自己精進,反而有點像幫他溯源布袋戲。他說,李天祿師傅以類似「說戲」方式,告訴他所有布袋戲故事的來龍去脈,進而說明為何這個偶頭要怎樣刻、那個臉譜要怎樣畫,所有細節皆事出有因。「臉型可以改、可以變,不受任何限制,重點就是要讓演出的師傅一眼認出來誰是奸臣與忠臣。」

李傳燦師傅會耳提面命上色要考慮舞台效果,因為觀眾距離舞台有一定距離,務求臉譜對遠看者來說是顯目的。而陳錫煌師傅則對戲偶上台後要怎麼走、要以什麼角度面對觀眾等諸多著墨,因為這關係著戲偶眼睛雕刻角度等。

偶雕表情的雕刻細節,會受到在舞台上與觀眾的觀賞角度所左右。(圖片來源:陳金燾)

三位師傅在意的面向不同,教導內容大相逕庭,一點一滴為他奠定並豐實基礎,對他未來的創作影響甚深。尤其之後賴泳廷還去捷克學藝,除了了解不同國家的戲偶設計與雕刻外,他受惠最深的,反而是捷克老師Antonin Muller的一句話,「要懂得從傳統去變化、去創造、去創新,對未來才有較大助益。」這點,跟李天祿等諸位師傅的要求不謀而合,賴泳廷至今銘記在心。

賴泳廷在捷克所雕刻的戲偶,很有異國風。(圖片來源:陳金燾)

從日常取材,興趣源遠流長

時空轉移下,布袋戲榮景不如過往,但仍有一群著迷癡狂者,因此平時演出之外,賴泳廷接受戲偶客製,也得以讓他繼續沉浸於這項興趣裡。

我問,如果有人要你刻一個劉備,你會接受嗎?

他說:「基本上不會,我可以仿的很像,但不一定跟他覺得很像的點相同,這就容易吵架了。」賴泳廷不想變成雕刻機器,反而喜歡從生活中汲取靈感進行創作,這讓他的作品可以天馬行空更有延伸變化。「創作沒有時空限制,我喜歡觀察每個人的臉,如果這個臉不錯,我會想辦法拍下來,變成我下一個角色的臉譜,至於用在主角或配角就不一定了。」尤其台灣雖然不大,種族卻很多元,現在還有來自菲、印、泰國等地外籍移工,彼此飲食、個性完全不同,都是他創作源源不絕的好題材。

賴泳廷雕刻刀下的紅面關公。(圖片來源:陳金燾)

翻閱著賴泳廷作品集,關羽、濟公禪師、孫悟空、包公等角色,讓人好生熟悉,只是細看他們的臉譜,真的驗證了每個人的「想像認知」皆不同這件事,其實沒有對錯,反而徒生趣味。再繼續翻著,穿著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原住民獵人、身穿英國水手服的白人水手、穿越時空的現代豬八戒與他的老婆、台灣兒童故事中常吃小孩的虎姑婆、有著魚頭的水族魚兵……一一入目,令人神遊。

打破你我認知的原住民布袋戲戲偶。(圖片來源:陳金燾)

人生大半輩子都離不開布袋戲製作,現在甚至買了裁縫機想學製作戲服,賴泳廷對於布袋戲的執著,可是無比堅定,難道是有心推廣嗎?他淡然說:「現在不敢想了,這是個近黃昏的工作,自己受苦受難就算了。我沒把自己想的那麼偉大,這是我從小到大的興趣、我喜歡的工作,我就繼續玩,如果有可能,把我完成的成品繼續傳承下去就好。」

賴泳廷的生活全是布袋戲,而且未來也一定會是。(圖片來源:陳金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