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大漁旗的文化復興,高雄山津塢重現消失半世紀的傳統技藝

2022/09/26

你聽過或看過「大漁旗」嗎?這個自30年代起從日本傳入的工藝,象徵祈願祝賀之意,在當時漁業興盛的台灣,是相當重要的海港文化符號,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改變近乎消失。好在,由高雄在地的青年職人李怡志、陳依寧和張淑雯成立「山津塢」團隊,以旗津為基地,搜尋地方文史、向老師傅請益,並與日本技師雙向交流,透過學習、創新與傳承,致力於復興這式消失半世紀的大漁旗文化美學。

贈送漁旗祝賀新船下水,掛愈多船東就愈有面子

走到旗津的海產街上,空中懸掛著整排色彩鮮豔的布幔,這不只是商圈的活動宣傳,而是代表海港文化的「大漁旗」。高雄曾是造船重鎮,每艘船的造價都十分昂貴,在風光啟用前,船東便發帖昭告下水的良辰吉時,期間親友、合作廠商、甚至政府機關和地方官員會致贈漁旗,上頭畫有魚或象徵吉祥的圖案,以及「大漁」或「滿儎」字樣。下水典禮前三天會掛上所有漁旗,除了是滿滿的祝福,旗子愈多愈代表船東交友廣闊,當然也更有面子。

在旗津的海產街上,抬頭可見色彩繽紛的大漁旗。(圖片來源:細腿男)

山津塢的李怡志表示,大漁旗在30年代從日本傳到台灣,早期皆以糊染彩繪,直至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進入造船高峰期,師傅們來不及以傳統方式應付龐大需求,便逐漸由網版印刷和電腦輸出所取代,或改用萬國旗和鳳梨彩球,傳統技藝在與時俱進之下已成追憶。

有感於傳統工藝逐漸消失,向台、日漁旗師傅請益學習

怡志可說是大漁旗復興的發起人,早先做田野調查認識一位代客寫書法的柯師傅,他曾是大漁旗師傅,後來當怡志將採訪寫成故事出版時,才得知老先生已經辭世。他有感於傳統工藝和文化記憶正逐漸消失的危機,便決定投入心力研究、思考如何保存。「我希望昔日和高雄漁業息息相關的大漁旗文化,能夠重新被大家看見。」怡志說。

怡志說,「山津塢」logo上的兩座山代表壽山和旗後山,中間就是高雄港。原本取名為「山津屋」,但聽起來太像日本料理店了,所以和夥伴一起改為船塢的「塢」。(圖片來源:細腿男)

怡志回憶著,初期做文史調查十分艱辛,能找到的中文資料甚至不超過五篇,不過他仍努力從僅有的線索追查,幸運地找到也曾是大漁旗師傅的吳明昌老師。早已收山的吳老師被團隊鍥而不捨的誠意打動,便不藏私分享畢生所知並從旁指導協助。此外,怡志也為了蒐集日本相關的文史資料,想盡辦法認識鹿兒島「亀崎染工」第五代漁旗傳人亀崎昌大並邀請他訪台指導,團隊也專程赴日取經和當地技師交流傳統漁旗的糊染技術,獲取更多寶貴的經驗值。

山津塢邀請鹿兒島「亀崎染工」第五代漁旗傳人亀崎昌大訪台指導與交流。(圖片來源:山津塢)

看似簡單的工序技法,其實連製糊都得看天氣

手拿著像是蛋糕擠花袋的糊筒、主要負責技術研發的陳依寧解釋道,傳統大漁旗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必須先將棉布懸空撐平,接著用糯米糊勾勒線條後進行繪染,然後定色、洗淨、烘乾,而被洗掉糯米糊就會露出白邊輪廓。看似簡單的工序,可是花了他們三年學習和調整、克服各種困難。

陳依寧用糯米糊畫上海浪線條。她說,現在這些材料和工具,都是經過不斷嘗試、調配比例和復刻製作而成。一旦糊裂掉染料就會滲透過去,整件作品就失敗了無法補救。(圖片來源:細腿男)

製作大漁旗必須懸空做畫,不然糯米糊會黏在桌上,染料也會滲透暈開。小幅漁旗用具彈性和韌性的竹條撐平,大幅作品則會以特製的展架吊掛。(圖片來源:細腿男)

「光是製作糯米糊,就要到各地尋找合適的糯米粉和米糠,然後嘗試以炊蒸、水煮等不同方式製糊,而且原料比例稍有不對就會失敗。天氣和溫度也會影響糊的狀態和延展性,所以常常搗到手都快廢啦!」依寧笑說。從煮糊到引染,就連施力技巧都是一門學問,他們也仍持續在練習精進。此外,早期製作染料時會加入的鹽酸或福馬林固色,現代因講究環保及永續發展不再使用,但漁旗就容易褪色,這也是保存漁旗文化的一大挑戰。

傳統漁旗是要用糊染做到雙面效果,也就是除了文字之外,正反面看不出差別才是合格的作品。(圖片來源:細腿男)

創作出台灣在地風格,圖案活潑討喜心意滿載

被稱為學藝股長的張淑雯,主要負責漁旗的設計繪圖和推廣教學。原本是北漂多年的護理師,返鄉後因緣際會加入山津塢,開啟跨領域的斜槓人生。淑雯說,漁旗上常有「大漁」或「滿儎」字樣,「漁」要加上三點水代表漁獲,「儎」則多了人字旁,祝福滿載、人也都平安歸來。此外,日本漁旗上常見鯛魚,因為其日文發音近似「祝賀」,而台灣漁旗上則多以近遠洋高經濟價值的旗魚和鮪魚為主。

張淑雯說,繪製大漁旗得使用特製的筆,透過畫的動作將染料推進布的纖維。此外,布要懸空、也儘量不要傾斜,否則吸到染料很快就流滲暈開。(圖片來源:細腿男)

淑雯也擅長轉譯日本圖騰,創作出台灣風格和高雄在地元素。日本漁旗上有福神、富士山和寶船,她便設計出彌勒佛、玉山和早年往返高雄和旗津的舢舨船,加上象徵福祿的葫蘆和元寶,以及高雄常見的珊瑚,畫面活潑討喜又充滿台灣味。「我對宗教意象也很有興趣,希望能把家將臉譜或廟宇彩繪與海洋文化結合,不只代表豐收,更傳遞保祐與祝福的心意。」淑雯說。2020年山津塢參加日本福島縣「小名浜國際大漁旗」競賽,淑雯便以海底珠寶盒的概念,加入當地水族館的特有魚種,並畫上高雄舊市徽象徵來自港都的祝福。此作品從兩百多位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最優秀賞的肯定,更是該競賽第一次由台灣人獲獎!

張淑雯認為台灣要做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大漁旗,於是設計出葫蘆、元寶、珊瑚和舢舨船等在地元素。(圖片來源:細腿男)

這是台灣漁旗常見的版型,上方空白處用來填寫受旗人的姓名或單位(祝XXX),下方空白處則是送旗人(XXX敬賀)。(圖片來源:細腿男)

2020年山津塢參加日本福島縣小名浜國際大漁旗競賽,獲得「最優秀賞」的好成績。(圖片來源:細腿男)

努力推廣復興,希望每個人一生都要有面大漁旗! 

2016年成立山津塢後,三人便不遺餘力透過各種工作坊的教學推廣和結合社區文創,讓更人多認識大漁旗文化及其傳統技藝。「直到去年,有人要訂製傳統漁旗做為朋友新船啟用的禮物,雖然只是艘小船,但它第一次回到原本該在的地方,讓我們非常興奮也很有成就感,而我們希望未來傳統的糊染漁旗,能在台灣各個港口飄揚。」依寧說。

同時,在山津塢的努力推廣下,大漁旗融入日常延伸出更多應用,除了成為公共藝術計畫的大型創作,也有客人委託做成競賽的優勝錦旗,或是祝賀新居落成、開幕誌慶的布幔,而且不僅只在高雄,大漁旗也飄揚到日本、香港和泰國。山津塢也將大漁旗生活化,持續開發出餐墊、布包、帆布袋等多種商品,讓更多人能認識和擁有這項代表高雄文化和台灣特色的傳統工藝。

山津塢透過展覽、工作坊教學和設計文創商品,讓更多人能感受大漁旗的美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圖片來源:山津塢)

「當然,我們除了希望它能成為台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也回歸藝術本身重新詮釋,讓大漁旗與台灣造船產業和文化結合。」怡志說。未來,山津塢還有更多推廣和復興計畫,希望能藉此延續在地海港文化,讓它不只是一面好看可愛的旗子,而有更深層的意義。

「我們希望每個大港人都能認識大漁旗文化,無論是用在祝賀生日、結婚、升遷、退伍都可以,一生都要擁有一面大漁旗!」

(左起)張淑雯、李怡志、陳依寧,三位高雄在地的青年職人,為復興消失近半世紀的大漁旗文化不遺餘力。(圖片提供:細腿男)

山津塢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17號(棧貳庫2F)
粉絲專頁

心發現延伸閱讀:

站上世界咖啡舞台! UCC林紹興用倔強精神拉出可愛動物園

為猛禽癡狂的恆春鳥類達人:蔡乙榮

浪之呼吸!恆春削板師阿賢,享受隨性但力求完美的衝浪人生

就像是人生修煉場!楊守憲  孤獨的傳統糕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