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台南山傑號竹工|愛上竹子的魔幻,林山將傳統工藝編出現代生活美感

2022/10/12

隨著大家對生活美感與自然環境的重視,竹編這個以往被認為老派過時的技藝和道具,現在也受到愈來愈多年輕人的喜愛。而在台南,「山傑號竹工」的品牌創辦人林山,透過他職人的雙手,在穿梭竹篾間傳遞自己的心意與信念,將傳統工藝帶融入現代思維,在美觀與實用中取得平衡,細膩交織出一件件理想器物,重新回歸於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初剖竹剖到超想放棄,靠著反覆練習多年達到自我要求

林山小時候住在種茶的外公家,家中有各種竹編的農道具和日常器物,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他生活的美好記憶。(圖片來源:細腿男)

原本學服裝設計的林山,一次到盛產竹材的南投竹山參加產業論壇,引發了他對竹工藝的興趣,並因緣際會留在地方協會擔任企劃。因為需要開發課程和產品,便跟著地方阿姨們學竹編,職人之路也就此萌芽。隔年,林山受邀請到台南參與藝術家駐村,而台南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工藝密集度高,對他來說都是創作的養分,於是便選擇在此落腳,並成立個人品牌「山傑號竹工」,以生活道具、編織創作和手作課程,將傳統的竹編織工藝推展於日常生活之中。

林山示範剖竹看似輕鬆,但要剖出一條同樣寬度和厚薄度的竹蔑,他可是花了好多年的功夫反覆練習。(圖片來源:細腿男)

不過,林山初學竹編時頗為挫折,因為竹子並非絕對筆直,因此入刀的角度十分重要,而即便使用精準刀具,遇到竹節時仍會轉彎,所以光是這個步驟他就花費非常多時間反覆練習。「一開始剖竹剖到超想放棄,因為刀就那麼大一支,要剖成想要的厚薄度真的很難!」他進一步解釋,雖然現在有各種工具輔助,但前期要盡可能做到精準,後續處理才省事且不浪費材料。而靠著努力學習,加上憑藉經驗所累積的肌肉記憶調整,林山整整花了三年才把材料處理得穩定精準,將形狀、比例和技法拿捏得宜,達到自己滿意的水準。

竹工為求更穩定快速而發展出各種輔助工具,除了倒角器外,還有測量角度和拉厚度的工具,以及方便塑形的烤彎棒等。(圖片來源:細腿男)

開始編織之前,處理竹材也是一道道繁複的工序。像是使用倒角器經由V型刀刮除竹子邊緣的銳角,讓竹篾摸起來就更為順手。(圖片來源:細腿男)

好在,對於織品結構和比例的了解,加速他竹編的學習。「竹編和織品都是由線條構成,從平面變成立體面。做服裝先裁布,竹編則從底部開始,長寬定型後再做高度,收口時就像在縫鈕扣或配件,你可以決定要多繁複,兩者在概念上有相當程度的連結。」林山解釋道。

林山創作時主要選用桂竹,除了因為是竹山盛產,相較於麻竹、刺竹和長枝竹,桂竹表面光澤細緻、材質柔韌,編織起來的面也都比較硬挺。(圖片來源:細腿男)

林山說,竹編最基本編法是壓一挑一上下交編,接著是人字編,之後從六角編就可以延伸應用出各種形狀,密度看似不高但結構紮實。(圖片來源:細腿男)

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讓竹藝再度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林山認為,竹編變化眾多但又有其限制,在容許的限制範圍內發揮它最大的可塑性,這讓火象星座的他很有安全感。(圖片來源:細腿男)

問林山為什喜歡竹編?他回答:「可能是竹子帶給我魔幻的感覺吧!」竹子中空、輕薄有彈性,但卻能做出硬挺且可以承受極大重量的器物。如此的反差,再加上竹子的透光性和宛如瓷器般的光澤感,讓林山為之著迷。他也認為,竹編是不插電工藝、不用受場地限制,這一點非常吸引人。「如果戰爭來了要逃難,只要帶一把刀,就可以自己做出需要的道具求生裝東西!」林山笑說。

喜歡泡茶、喜歡沖咖啡,林山理所當然也將竹編融入他的日常生活之中。(圖片來源:細腿男)

自認為是老派的年輕人,喜歡台灣傳統物件,但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林山在編製器物時,沒有想要標新立異設計出特別的形狀或功能,而是以日常的古道具為創作核心,調整比例讓它在現代生活上使用更為方便。「傳統竹籃外型多較圓弧,所以我會壓縮空間做成扁平矩形,不但好收納也能增加容量。」例如設計提籃時林山就會思考:如果今天是騎機車買菜,前面腳踏墊是否放得下?長、寬、高的尺寸又該設定多少才合適呢?讓竹器成為大家在日常生活會想使用道具,便是林山持續創作的趨動力。

「要先讓大家習慣生活裡有竹編,之後想再做變化的時候,大家才會忠實地追隨你呀!」他笑說。

林山認為,竹工有固定幾個基本編法,但要怎麼做出個人特色,就是從器型的設計和編法上的轉換著手思考。(圖片來源:細腿男)

偏好創作有洞、高穿透感的竹器,作品充滿各種細節與巧思

林山的作品視覺輕盈但又不失細節和層次。之前分別有客人特別找他訂製裝花材和裝快鍋的竹籃,也讓他對於生活細膩度和創作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圖片來源:細腿男)

欣賞林山的竹編創作,能感受到其設計風格清透中帶著溫潤質感,角度和比例精簡,反應出他內歛的個性。也能看得出來,相較於密實交編,他更偏好創作有洞、高穿透感的竹器。「我覺得竹器和所盛裝的東西應該互相幫襯,不會只看到竹器本身,這樣在視覺上會更讓人更舒服。」他解釋道。

林山說,編織時要保持竹篾的間距統一也很困難,需要長時間累積的肌肉記憶,像是麵包師傅捏麵糰一樣,久了一捏就能知道有多重。」(圖片來源:細腿男)

雖說是精簡內化,留心觀察仍能從作品中看出許多細節巧思,除了對於間距統一的堅持,每個竹節都還得在同一條線上。「這可不只是強迫症!」林山笑著澄清,因為竹節較厚,若不在相對地方編出來的狀態就是不順,交疊在同一處甚至會變形。可以想像,林山肯定花費許多心力安排種種細節,但也因為這樣的慢工細活,他親手編製的竹器不僅耐用更是精緻有質感。而相較於山傑號竹工常態販售的商品,林山更喜歡接受訂製的挑戰。「能跟客人討論器物的用途、適合的竹種材料和編法,不用反覆做一樣的事,我的想法和創作也更為自由。」他說。

山傑號竹工的工作室有兩隻可愛的貓叫「陳橘、陳雷」,採訪過程中陳橘不斷地想窩進桌上的竹籃裡。(圖片來源:細腿男)

林山笑問:你知道為什麼我要把這些未定型的竹籃掛在牆上嗎?就是要防止陳橘和陳雷坐進去把籃子撐大變形!(圖片來源:細腿男)

以慢工藝回應快消費,讓人重新愛上竹編自然、細緻和實用的特質

林山回想起曾經開發竹編燈籠時,一開始厚度拿捏不好導致竹子一直裂,他氣到丟在地上踩扁。(圖片來源:細腿男)

選擇以竹工為職志,也改變了林山的人生。「當你成為自己的老闆,時間自由、生活也成為工作的能量。要成為一個真正享受生活的人,進而了解大家的日常需求,才能有靈感創作出我想做的東西。」

林山笑說,因為疫情和食安危機,大家開始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於是把植物加入自己的生活,而竹器也是其中一部分,可說是因禍得福。他也有感於竹編的文化斷層,從過去蓬勃發展到塑膠製造大量出現而被忽略,要如何用當代語彙重新詮譯這門傳統工藝,讓年輕人能接受並喜歡上竹編自然、細緻和實用性的特質,這也是他現在所努力的目標。

這只外型簡約優雅的竹編保溫壼,是林山從IKEA買完來再自己編成的。(圖片來源:細腿男)

「近期我想利用快消費做一檔展覽,藉由創作反過來消費資本主義。」他以IKEA為例,基本化的大量製造,讓許多東西甚至品牌慢慢少掉了原本的個性,所以想要以傳統竹編的慢來包裹快設計,這會是他個人的創新,也是對於現代生活文化的反思。

最後,問林山在竹編創作過程中,最療癒、最享受的部分是什麼?

「就是作品最後的狀態,把多餘的鬚鬚修剪掉,就像開幕剪綵一樣終於完成,感覺超爽的!」

從學到學會、從教到學會教,林山的竹工職人之路走得不輕鬆但他仍甘之如飴,希望用心編製的每件器物,都能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好好被使用與珍惜。(圖片來源:細腿男)

 

山傑號竹工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shanjie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