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唐和家吳蕙菁  打破日本和菓子歷史包袱的奇女子

2022/11/28

談起唐和家吳蕙菁,只要上網隨意google,就可以發現她的豐功偉業。簡而言之,就是把和菓子引進台灣形成風潮的第一人,曾拿下日本菓業振興協會「評審委員特別賞」,是該會90年來唯一一位外國得獎者。與她暢談完和菓子的學藝與發展之路後,一直猶豫該怎麼介紹她出場,「女豪傑」三個字曾在我腦海裡閃過,這個詞兒帶點氣魄、豪爽與卓越能力,實在與其相配。唯最後決定用「奇女子」,只有這個描述,除了可以形容她自身特質外,也足以讓人感受她在推廣上敢於打破日本和菓子歷史包袱的膽識。

日本人也承認,推廣和菓子是她的天命

個頭兒嬌小的吳蕙菁,穿起和服,一付日本女子婉約優雅形象。33歲,她因為看見電視節目介紹和菓子,就在那一眼瞬間,被和菓子美麗的樣貌所迷惑。旋即,放下了台灣設計工作,飛去日本從語言學校重頭學習,慢慢積累對和菓子歷史文化與技藝的實力。

吳蕙菁推出的聖誕系列和菓子,模樣可愛。(圖片來源:陳金燾)

和菓子「風情萬種」,吸引了吳蕙菁無悔投入。(圖片來源:陳金燾)

她自嘲,同學都比她年輕,她體力不如人,學習力又慢,別人背10遍,她得背30遍,靠著努力與堅持才得以克服重重難關,不僅可以在從不收外國人的日本和菓子老店「兔子屋」工作,還參加「日本菓業振興協會」舉辦的日本職業級全國比賽,手藝之好連日本人都讚許,甚至後來因為觀光簽證到期,無法完成最終比賽時,「兔子屋」老闆娘與學校老師群力為她四處奔波做擔保或擬聘為正式員工取得工作簽證……無奈種種努力最後還是礙於法規,吳蕙菁回台了。

吳蕙菁在學習路上相當辛苦。(圖片來源:陳金燾)

回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吳蕙菁開店了,卻在國人對和菓子認識不深的情況下,也閉店了。念頭一轉,她轉而做起宅配和菓子生意,之後還舉辦起和菓子體驗課程,一步步耕耘,漸有成績。吳蕙菁與現已結為忘年之交的「兔子屋」老闆娘開心分享時,卻被念了一頓。「上生菓子是那麼珍貴的甜點,你竟然拿來宅配,還有台灣人連它是什麼都不清楚,你就讓他們做日本師傅必須有十年功力才能做的和菓子,會不會太速成了。」吳蕙菁笑著說。

和菓子迷人的外型實在讓人捨不得吃。(圖片來源:陳金燾)

日本和菓子有千餘年歷史,又是皇宮貴族方能享用的甜品,日本人自然會以較傳統但刻板的方式推廣,吳蕙菁坦言這都是因為日本人有層層歷史包袱,但她沒有,才以如此「新潮」方式行銷,「客人不上門,我就把和菓子包裝得美美的送到家,然後靠著他們吃過的體驗,一傳十、十傳百……就會讓更多人認識和菓子與其文化。」

吳蕙菁以宅配方式推廣和菓子,讓日本老師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圖片來源:陳金燾)

在台灣的吳蕙菁,跟在日本學習的吳蕙菁一樣努力,「兔子屋」老闆娘最後要她別放棄,因為這是她的天命。這句話,在吳蕙菁心裡是一記重擊,竟然能讓視和菓子為國粹的日本人,將推廣責任放在她身上,開心之餘,更是壓力。

推廣和菓子是吳蕙菁的天命。(圖片來源:陳金燾)

初流傳於貴族間,矢志讓和菓子普及化

吳蕙菁說:「我不想看到和菓子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

為什麼會有這樣說法?

和菓子種類繁多,以外型分類就有工藝菓子、生菓子、半生菓子、干菓子與吳蕙菁現在的主力商品上生菓子。從歷史脈絡來看,和菓子的緣起就是一派高貴,從中國隋唐盛世,隨著佛教傳入日本,遠渡重洋的菓子成了上流社會的點心。幾經時代演變,和菓子還與日本茶道文化結合,成了「茶菓子」。

抹茶與和菓子是天生一對。(圖片來源:陳金燾)

「因此只要說起和菓子,它就是給人一種安靜、有距離感,吃的時候也不自覺感到拘束、不自在。然後它又要配合茶道,『茶道什麼沒有,規矩最多』,所以日本連年輕人都覺得很麻煩。」吳蕙菁指出,在此情況下,加上西點的流行,年輕人愛吃蛋糕、西點,所以和菓子日漸式微,做的人也愈來愈少了……

吳蕙菁真心覺得和菓子很美,用的又都是健康的食材,像是寒天、紅豆,還沒有加任何一滴油,是很健康的甜點,連素食主義者也可以放心食用。如此好的點心,怎麼可以放棄了呢!就算不配日本高檔的抹茶,也可以搭配台灣高山烏龍茶,不僅接地氣,彼此絲毫不搶味。因此,吳蕙菁現在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就是要把和菓子普及化,讓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它的美好。

除了抹茶,和菓子其實與台灣的烏龍茶也是絕配。(圖片來源:陳金燾)

和菓子的美,來自於四季流轉

經典和菓子迷人之處,在於外型,而外型的魅力,來自於季節感,依四季或節慶做題材發揮,讓春櫻、夏菊、秋楓、冬梅…..個個絢爛奪目。

和菓子的外型須跟著四季走,左為八重櫻,右為秋楓。(圖片來源:唐和家)

玲瓏可愛的水鳥與象徵年年有餘的錦鯉。(圖片來源:唐和家)

只是如何呈現季節感,吳蕙菁認為是最難的,功力高下立判。她分享著,「感受力」是關鍵。做梅花、櫻花和菓子,沒有實際看過花的樣貌,做出來的作品肯定是他人影子,因為你是模仿的,沒有感受到花的動態給你帶來什麼感覺。「即便無法去雪地,也要看大量照片或影片,閉著眼睛去領略,才能做出下雪的神韻。」

銀杏是吳蕙菁的代表作之一。(圖片來源:陳金燾)

她的經典代表作,乃是銀杏。日本進入11月,滿地金黃亮眼的銀杏葉,賞心悅目、迷人至極。銀杏葉的根部很細不好捏塑,純以白豆沙餡製作難以表現出纖細感,於是吳蕙菁混入麻糬做外皮,並以橄麵棍形塑銀杏葉自然凹痕,外型流露出濃濃秋意,入口滿滿綿細甜美,這可是她日本比賽得獎作品。

觀看吳蕙菁製作,過程行雲流水,很是享受。(圖片來源:陳金燾)

當然,經典之外,她也尋求創意,除了做沒有人做過的樣式,例如海芋,也大膽做過豬腳、貓咪、熊貓等造型,還接受朋友委託,做過「創意三國和菓子」,孔明、關羽、張飛、孫權、曹操等你我耳熟能詳人物,真給她形塑出來了,還頗維妙維肖。她笑說,只剩劉備做不出來。但以她遇到逆境就更有衝勁的個性下,相信會有完成的一天。

創意三國和菓子掌握住歷史人物的神韻。(圖片來源:唐和家)

穿著和服的台妹,尋找衛星助理、創立流派

投入和菓子教學多年,吳蕙菁始終誨而不倦。她說:「每個人進來學習,剛開始可能都還帶著工作情緒,但離開都是笑的。」這就是她最大的動力。「我也很會逗人笑,和菓子本身已經讓人有距離感,加上也還有點技術門檻,如果我還板著臉,一付高不可攀模樣,真的別談推廣了。當然,我的個性也不是這樣,即便穿上和服,也約束不了我。」吳蕙菁以「穿著和服的台妹」自居,用最自然的渲染力去推廣。

而吳蕙菁後來意識到,光靠一己之力,還是太薄弱了,所以她想成立流派!

「日本和菓子有什麼流派嗎?」我問。

她回答說,日本和菓子沒有所謂流派,真要區別,只有依地域或口味、甜度、造型等大略分成京都風、東京風、名古屋風…..「我要成立的流派是打破地域性,只要有了流派,就可以傳承,不會因為我不在就不見了。」為此,她現在花許多心力在傳承上,她要復製100個吳蕙菁。

吳蕙菁要成立流派,讓和菓子推廣得以更深遠。(圖片來源:陳金燾)

她全台到處上開體驗課,「我出現在哪,那裡就是我的店。」固定某個地方開課,地理限制終究無法廣為宣傳,於是「移動式體驗教學」之外,從課程中她開始挖掘資質不錯的、對和菓子有濃厚興趣的人,從學生變成「衛星助理」,再透過講師課程,提升助理實力成講師,如此一來,就可以開枝散葉,形成「唐和家流派」。吳蕙菁強調,流派並不是要去彼此廝殺,而是凝聚大家對和菓子的向心力。

 

一生一菓,期許有代表自己的和菓子

與和菓子已結下不解之緣,吳蕙菁以推廣和菓子為職志。對於未來,她其實還有一個夢。

「日本和菓子有一句話,『一生一菓』,意思是這輩子如果有一款和菓子是以你的名字命名,死不足惜。」吳蕙菁收起笑容嚴肅地解釋,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也許是開發了新的技法、新的組合或新的吃法,對和菓子有所貢獻,『一生一菓』乃向你致敬之意。日本不是所有職人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她自己遲至33歲入門,現在有了講師協力,自己可以有更多時間創作,「我相信我終其一生,會達到這個目標的。」

彷彿施了魔法,吳蕙菁這個作品「上善若水」,展現和菓子千變萬化的特質。(圖片來源:唐和家)

看著吳蕙菁製作和菓子,從調和內餡、著色、包餡、塑型,舉止輕巧柔美,光看就覺得著迷。品著她的作品,佐上一杯茶,細膩滋味與口感餘韻無窮…..我想起她說隻身在日本學藝時,曾因得了流感差點死掉,宛如重生的她,意志力、執行力比誰都強大,那個夢,很難,卻值得期待!

推廣和菓子的路上,吳蕙菁對自己有深深期許。(圖片來源:陳金燾)

唐和家和菓子
電話:(02)8283-8046
官網:https://www.toukaya.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oukay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