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

分享心發現

將興趣玩成了事業!葉發原 神級立體皮雕大師

2022/08/01

你對皮革做成藝術品的運用,有什麼想像?大概不脫將其以皮雕呈現,做成皮件飾品吧!之所以稱葉發原為「神級」一般的皮雕大師,是因為他可以將宛如一張紙的皮革,從2D轉換成3D,把它立體化,並透過自己鑽研的技法,變化出形形色色面貌,可以是英姿煥發的白頭鷹、汲營於搬取食物的螞蟻、活靈活現的螃蟹、挑著扁擔的挑夫,甚至是令人垂涎的馬卡龍……這些作品不管遠看近瞧皆栩栩如生,極為擬真,絲毫不會察覺是皮革,令人「驚嚇」。當然,驚嚇二字,交織著驚訝、驚奇與驚艷。

突破皮革先天既有限制,葉發原這項「玩皮」神奇技法,不僅獨步全台,就連全球也難以望其向背。他的作品,曾在皮雕大國日本讓日本人稱奇,也曾在法國羅浮宮展出,甚至被比爾蓋茲稱連高科技都難以複製……

「皮革取之於動物,動物是有生命的,皮革當然也是有體溫、有溫度、有生命力,與銅、鐵、木、石的冰涼感覺不同,因此我想透過皮革可雕可塑、伸張縮擠等特性,重塑它鮮活的樣貌,這就是最需要突破的地方。」葉發原說。 而這條突破之路,葉發原走了36年。

葉發原獨創的立體皮雕技法,重新賦予皮革全新樣貌。(圖片來源:陳金燾)

細說從頭,踏入皮雕全因一把吉他

前往拜訪葉發原位於板橋的住處,拾階而上,沿途作品夾道,像是Show Room般有趣。一入內,眾多作品映入眼簾,讓人大飽眼福。這裡過去是葉發原的住宅兼工作室,今年初為了區隔工作與生活才搬離,只在這兒創作。

他指出,過去30幾年,只要起床睜眼就開始工作,「有時候手感好,就一直做,早餐不吃沒關係,晚上也沒休息,常常一天花了10幾個小時創作。」如今,他笑說年紀大了,體力也不如以往,不得不做些調整。不過,對立體皮雕依然保有極高熱忱與喜愛,一提到最近完成、尚未發表過的白頭鷹創作,驕傲與自信立即堆滿笑臉。

完成一件得意作品的興奮感,從開始接觸皮雕到現在成為大師,始終不變,而這是動力來源。

葉發原從事立體皮雕36年了,最新作品是白頭鷹。(圖片來源:陳金燾)

葉發原指出,他從小就對美術、工藝特別有天份,只要學校有辦什麼畫畫比賽,他的分數都是最好的。也因為是在桃園大溪鄉下長大,沒有什麼玩具,他就自己動手做些燈籠、陀螺、風箏等童玩,甚至橡皮擦擦到最後剩下不多了,也可以依其形狀、顏色刻成老鼠或蛋糕,可說是天生擁有一雙巧手。

要不是當時沒有美術相關科系,加上社會風氣多以學習一技之長為主流,他應該會走上美術這條路,而不是後來的電工科。畢竟,現實討生活還是要緊的,直到一次與皮革的相遇,激發他放手一搏決心。

葉發原從小就展露了美術、工藝天份。(圖片來源:陳金燾)

退伍後,他到了一間以牛皮製作火車電氣路牌的公司上班,「我偶然發現一塊用剩的牛皮很像吉他面板,中間有一個洞,就用美工刀刻了一把小吉他。」他說,30幾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皮雕、也沒有什麼工具書,但出於興趣,他就做了生平第一件作品。現在這把吉他被裱框了,安妥置於家中。之後他利用工作業餘時間陸續做了琵琶、古箏等作品,還跑去夜市擺攤,反應不俗,只是後來因為要跑警察而放棄。

很難想像,這把吉他竟出自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葉發原之手。(圖片來源:陳金燾)

26歲,辦了人生第一場皮雕展覽

爾後,他在台北看了一場皮雕展,內心渴望自此熊熊燃起,人生開始起了變化,不僅拜了一位啟蒙老師,也認真學習了3、5個月。26歲那年,知道自己天份的他,決定創造自我價值,索性大膽辭掉了工作,專職從事皮雕創作。為表決心,他甚至不給自己留後路,直接在當時熱鬧的台北新生畫廊訂了展覽場地與時間。距離開展時間,只剩8個月。

你以為他任性嗎?一點也不。時間很趕沒錯,但他懂得安排規劃,同時為求脫穎而出,不向市場上多將皮雕用於皮包、皮件的路線靠攏,而是將之轉換成有浮雕效果的皮雕壁畫、壁飾與立體皮雕,並以動物、風景為主題,像是魷魚、龍蝦、百駿等等,作工精細,連風乾魷魚上會有的白色粉末,也被他如實呈現。果然,展覽一炮而紅,每天看展人潮不斷,還有南部人專程坐火車上台北看了二次,媒體也爭相報導。

葉發原的立體皮雕作品栩栩如生,極吸眼球。(圖片來源:陳金燾)

拆解重組,是立體皮雕精妙之處

在那次展覽,葉發原即有先見之明,將創作觸角擴及至立體皮雕。他說的坦白,當時多為女性從事皮雕,他身為男性,又要以其業,勢必得與眾不同。立體皮雕,就是他出奇制勝、想站穩市場腳步的利器。

「『雕』,是去掉不要的元素,『塑』,則是把要的元素放上去。皮雕,既不像『雕』也不像『塑』,比較偏向紙雕,因為皮革就像一張紙。」葉發原解釋,要雕一隻螞蟻、螳螂等節肢昆蟲時,要先了解其身體構造,先把立體結構畫成平面圖,再利用雕刻技術與皮革的伸張縮擠特性,重新組合成立體形象,這是立體皮雕精妙與最難之處。」而他自豪說:「這是我研發的獨特創作技法。」

而立體皮雕,搭配立體皮塑,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葉發原不可撼動地位。瓜果、人像、動物身體等形體,難以用皮革編織而成,必須先製作模型,再以皮革包覆,接著精雕細琢。

立體皮雕結合立體皮塑,成就了擬真的人物形體。(圖片來源:陳金燾)

唯想要將此技法發揮地爐火純青,就得先懂皮,突破材質的應用,才能創造最大可能性。他說:「所謂『最大可能性』,是人家想不出來的方式、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把西瓜果皮上那層白透的白肉做出來,而不是靠染料染色,這就是別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羽毛也是一樣,用木頭刻沒有輕薄感,我可以用皮革做到非常薄、非常細的感覺,還把上面的梗都表現出來。」果真,看葉發原每一件出手作品,都很難不嘖嘖稱奇。

西瓜做的極為逼真,上頭還有兩隻小螞蟻。(圖片來源:陳金燾)

白頭鷹處處是細節,最難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神處理。(圖片來源:陳金燾)

螃蟹,讓他看清楚未來道路

原以為有好技術撐腰,事業就一帆風順,葉發原最終與許多藝術家、工藝師一樣,還是碰上了現實考驗。第一次展覽紅遍全台灣,甚至有人找上門想拜師,只是風頭一過,「收入」立即打回原形,再再驗證了「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這句俗話。葉發原說:「我3、5個月沒收入,我爸就問我作品都沒賣出去,要吃什麼?」這時候,親朋好友開始紛紛出主意,哥哥就邀他與同學合夥做電路板生意……然而不管是什麼點子,幾以糊口為目標,鮮少叫人堅持理想,夢想都是業餘在玩的。

當時一人飽就全家飽的葉發原,心中也不免搖擺,但看得出來有一份不甘心。他一邊猶豫是否該轉行,一邊思索著為什麼會不成功,「可能是我沒突顯個人色彩,也沒有強烈的台灣民俗特色吧!」葉發原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在心裡反覆檢查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面對藝術不能當飯吃,葉發原也有一段迷惘期。(圖片來源:陳金燾)

這段不確定期間著實折磨人,或許他的意志強大,老天爺後來想指引一點迷津。某次,他去士林夜市逛街,他說:「當我開始做皮雕時,看到什麼圖案造型就想用皮革做出來。我在夜市看到一攤賣熟螃蟹的,我問老闆螃蟹哪裡來的,老闆說從桃園大溪大漢溪…..我心想,那不是我成長、最熟悉的地方嗎!」宛如靈光乍見般,他立即買了3隻螃蟹回家解剖研究,前前後後做了7、8種螃蟹。

螃蟹的成功讓葉發原立定志向走向專業的立體皮雕師。(圖片來源:陳金燾)

製作螃蟹時,要先畫平面圖,再把所有身體部位組合。(圖片來源:陳金燾)

皮革染色時,不用壓克力塗料,以免顏色滲進皮革會留下不好看的筆觸感,必須用水性染料,一層一層慢慢塗上去。(圖片來源:陳金燾)

葉發原表示,當時正好碰上台灣工藝研究所要徵選國際禮品,他以毛蟹去徵選,沒想到一舉成功,之後還被拿去展覽,登上展覽目錄封面。「那時候來看展的日本人也覺得很厲害,跟我說唯獨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吃而已。」葉發原語帶玄機、面露笑意說著。

螃蟹,在民俗意涵裡,代表著左右逢源、八方得利,由於個性強悍,又有穩固天下、無懈可擊之意。螃蟹為葉發原帶來好運,讓他重拾信心,最重要的是,促使他決定朝專職這條路邁進。

螃蟹如靈活現,令人目不轉晴。(圖片來源:陳金燾)

葉發原搭配螃蟹設計了不同場景呈現。(圖片來源:陳金燾)

螃蟹爬附的竹簍其實也是以皮革製作而成。(圖片來源:陳金燾)

憑著一股傻勁,最終把興趣當飯吃

之後的每一步路,葉發原穩紮穩打,他知道作品要有主題的重要性,於是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指出,飛機、火車等這類比較硬、屬於機械式的物體,要用皮革創作何嘗不可,但得花更多時間,效果也未必好。於是,他慎選適合主題,同時從熟悉的大自然、生活經驗汲取靈感,因為從小就在鄉下長大,在田裡打滾,造就了後來的「豐收」系列;田園系列則是有鑑於媽媽在老家種了許多瓜果,再加上他想讓生活在都市叢林的人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蔬果,舒解一點生活壓力跟無奈而成。

豐收系列中,挑著扁擔趕赴市集的辛勤人們。(圖片來源:陳金燾)

田園系列取材自葉發原兒時的生活經驗。(圖片來源:陳金燾)

作品看似信手捻來,實則每個系列都花了二年時間準備,從構思、打資料、做模型等等,一步步按部就班,就是要讓作品接近真實。

葉發原36年的「玩皮」人生,總共辦了62次個展,幾乎是一年辦了2至3個展,相當辛苦。除了辦展,他也在大學當客座講師。他深知立體皮雕的創作是有年齡、體力限制,白內障、手部酸痛都是常有的職業傷害,因此愈年輕投入愈好。當然一方面做技藝推廣,他以自身經驗淬鍊的人生觀更值得學習。

將螳螂擬人化,成了個性鮮明的樂手。(圖片來源:陳金燾)

興趣與工作,在許多人經驗中,宛如是天秤兩端,難以取得平衡。幸運之人,興趣可以凌駕後者,但多數人得為了生活而就工作,捨棄了興趣。葉發原,的確是幸運之人,機遇好,又逢許多貴人相助,才有如今功成名就。但回到根本問題上,他是先看清了自己的興趣與天份後,再靠著99分的努力與堅持,創造自己獨特價值,才能把興趣變專業當飯吃。葉發原說:「長期的奮鬥以及無怨無悔的傻勁,才會成功。」

葉發原接著反問:「一個人的成功,目標與方法哪個重要?」

他的答案是目標。有了「目標」,或許該用精準一點的說法,有了「有價值」的目標,才會想方設法去達成。「我為什麼會走立體皮雕,就是因為木雕、書法等這類已太多人從事,要冒出頭很難。立體皮雕不同,你看過了30幾年,還是很少人做……」

葉發原的太太一路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創作。(圖片來源:陳金燾)

心發現延伸閱讀:
黃銘波‧化腐朽為神奇的果雕大師 龍蝦重機獨步全球

名廚也愛生活陶!劉森雨的退休人生,因手作陶而精彩

老宅裡的甜點診療師 盡情詮釋最暖心療癒力

永不放棄的暖心烘焙師 為「天使貓」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