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雋永的建築示範,2023普立茲克建築獎
2023/04/10
(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每年春天時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大獎-普立茲克建築獎,都會遴選出一位全球最具前瞻性與影響力的當代建築師,頒贈桂冠榮耀。過往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貝聿銘、安藤忠雄、Zaha Hadid、妹島和世等人,都曾經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肯定。在各界引領期待下,今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於3月8日正式公布,由英國建築師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擊敗其他呼聲極高的建築師一舉得獎,成為第52位獲得這項殊榮的建築師。
提及今年獲獎的英國建築師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也許人們對於他的作品並不會有特別強烈的風格印象,然而,對於業界的建築師而言,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代表的卻是一種因地制宜、內斂優雅、回歸建築本質與城市場域情境的大師級人物。
融合於地景環境中的永恆建築
擔任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團主席,同時也是2016年得獎主的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他強調:「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建築師會透過委託案來展現自己絢麗的風格和設計手法,但是,對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而言,他的建築卻是儘可能地融入於地景環境中,然而,儘管看似其貌不揚的作品卻展現了雋永、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永恆性,甚至更刻意避免流行性的設計,進而沉澱出他作品的永久經典哲學;而他所展現的建築不單只是一座建築個體,其最終目的更是為廣大的大眾所服務。」
而評審團其他成員也指出:「我們在不同城市所看到的建築作品,也許無法一眼就認出它是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的作品,然而,這代表著他的作品永遠都是針對每一種不同的地景、環境和需求所特別設計,這意味著他透過建築成為與社區、與人們連結互動的載體。此外,他的設計手法總是回歸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將在地化的差異與現代化的設計,藉由建築的形式取得靈活的對話與統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到歐洲的古典主義、英式的複雜性和日本建築的精緻細膩,闡述了當代跨文化的全球性語彙。」
坐落於西班牙瓦倫西亞港口旁的Veles e Vents大樓,以水平延展的超大型懸臂式反力學設計,勾勒出長達15米的超大型露台,建築內不僅提供帆船賽俱樂部的各項設施使用,同時也串連起一旁的公園觀景台,四個吸睛的開放式平台,於賽事活動舉辦時,化身成為觀賽用的觀眾席。(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以內斂低調烙印建築宣言
1953年出生於倫敦西南部德文郡一個農莊的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在大自然的農場與古樸的莊園之間,構築了他對於環境與建築之間的雛型印象。而他也陸續畢業於金斯頓藝術學院和倫敦建築協會建築學院,扎實的學院養成讓他成為一名專業的建築評論家,同時也孕育了他對於西方古典建築元素語彙的深層涵養。
爾後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也曾經在Douglas Stephen、Norman Foster和已故的Richard Rogers事務所工作過,並在1985年於倫敦正式創立了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後續也擴充到柏林、上海、米蘭和聖地牙哥。
創作力旺盛的他,在40多年的建築資歷中,總共打造了超過100座建築,作品的範圍涵蓋了城市規劃、文化性建築、學術性空間、純住宅等,遍及了亞洲、歐洲和北美地區,都可見到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內斂低調的優雅建築美學。
對於設計的想法,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主張設計不是單純地想出顏色或形狀,建築師必須提出一系列對於空間的問題、想法和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問題的手法必須有一定的嚴謹性和預測後果的前瞻性,若是能嚴守這個規範,無論最終採取甚麼實踐的方式,在過程勢必能發揮影響力造成一定的改變。
位於蘇格蘭克萊德河畔的蘇格蘭BBC總部,洗鍊的玻璃帷幕建築方體內,廣納了電視、廣播和數位媒介的多樣功能性,設計師對工作室空間和各項技術設施加以整合,透過中央中庭寬敞蜿蜒的樓梯,分隔出不同機能空間的區域,同時也串聯起溝通的平台,立體堆疊出媒體凝聚共識與擴散的傳播力量。(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不只是建築師,更是建築評論家、永續建築倡議者
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的建築師生涯其實和亞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早期為已故的日本時尚大師三宅一生設計了許多門市的裝潢規劃,回到英國之後規劃了倫敦泰唔士河畔的The River and Rowing Museum,另外在德國柏林則是重新設計了著名的the Neues Museum;隨著他的作品數量累積愈來愈多,規劃的建築形式範疇愈來愈廣泛,他對於建築與社會、福利的倡議也愈來愈多。
他譴責為全球權力而非當地社會服務的商品化建築,以及建築界一直被質疑的眾多導致材質浪費、地景破壞、氣候危機……等缺乏持久性的虛浮設計。
作品永遠不嘩眾取寵、永遠巧妙地融入環境且達到使用需求的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除了在今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肯定之外,他也曾經獲得英國皇家金獎、歐盟當代建築獎、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勳章、日本美術協會建築獎;此外,他更在2012年擔任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以「Common Ground(共通點)」作為當年的建築議題,再度訴求建築講求的最大公約數,取得個人與公眾之間的平衡,也為建築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矗立標竿。
始建於19世紀的德國柏林新博物館(The Neues Museum),受到二戰戰火的波及而毀壞無法使用。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特別在保護古蹟與重建之間展現了微妙的平衡,透過現代的工藝技法將過去的建築帶進當代,刻意部分保留了暫時的瑕疵,揭露了哪些是原始的建築、哪些又是新材料重新添補的痕跡。(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這座位於墨西哥的Museo Jumex,提供了社區的居民一畔可以共享的公共廣場和室內多功空間,帶有戲劇性的鋸齒狀屋頂,拉高了頂層樓挑高30英尺的設計,建築師運用當替特有的墨西哥石灰華牆、鋼筋混凝土和鋼材,抵抗當地的自然災害,並創造充滿活力的社區共享公民空間。(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南韓的Amorepacific總部大樓的建築外觀立面,採用垂直的鋁片提供遮陽與隱私的功能性,滿足隔熱、通風與創造半穿透性的隱私需求,同時,藉由中庭的挑高庭園舒緩了現代玻璃帷幕建築大樓的強制阻絕封閉性,同時,大樓內也規劃了博物館、圖書館、演講廳和餐廳,讓原本生硬的辦公大樓化身成為一處可以工作、可以生活的微型城市。(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被稱作是歐洲玄關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一旁擁有超大阿拉伯迴廊建築樣式的Procuratie Vecchie,最初始建於16世紀,在2022年終於完成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修復工程。除了採取以舊修舊的手法之外,同時在修復完成之後,人們也可以到建築上方的露台,從高空的角度欣賞威尼斯與聖馬可廣場的風景。(圖片來源: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