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提案

分享心發現

你不知道的古早味台式點心!鱷魚餐包的內餡是?鳥仔餅竟然象徵自由?

2024/10/28

(圖片來源:幸福文化)

 

每位台灣人都有最愛、最難忘的古早味點心,這深植人心與味蕾的飲食記憶可能來自於阿公阿嬤家、夜市、廟口、菜市場、老街、冰果室、柑仔店、糕餅店、復古風味的糕餅店等,只要說出某個點心名字,就彷彿坐上時光機,立刻把你帶回小時候、唸書及談戀愛時期的瞬間,立體刻劃出有場景的回憶。不過,有些古早味台式點心,現在年輕人根本鮮少看過,就如鳥仔餅、鱷魚餐包……

本文目錄


【台式古早味點心】送給好兄弟的天鵝湖‧鳥仔餅

鳥仔餅起源於日治時期,最早的由來與中元普渡習俗密切相關,尤以雲林大埤、嘉義溪口等地區最為盛行。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每逢節慶或普渡拜拜,牲禮供品是免不了的,但不是每戶人家都有足夠財力負擔得起,因此將糕餅捏製成各種形狀,來滿足平民拜拜的需求;另有一說是為了避免殺生,所以製作素食的鳥仔餅。原本只在農曆七月供應,因費工費時,故無法大量生產,但隨著時代演變,後來發展出更多不同口味供顧客選擇,成了獨特的地方拌手名產。

 

食材簡單、味道樸實的傳統鳥仔餅以往是中元普渡常用的供品,現已從節慶拜拜的供品,演變成在地人的配茶點心,也有不少喜愛吃古早味點心的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圖片來源:幸福文化)

鳥仔餅的食材主要以麵粉、酥油、麥芽糖為麵皮,內餡則放入平價又方便取得的地瓜,但地瓜需經淸洗、去皮、切片、蒸煮、搗泥等繁複程序,加入砂糖與麥芽糖熬煮數個小時,才能完成內餡,再以麵皮包裹,純手工捏出小鳥形狀。

烘焙完成後的鳥仔餅外皮黃金香酥,而且內餡扎實。在早期,除了小鳥形狀,師傅們還會捏製成魚、葉形、土虱、葫蘆、煙斗等樣式,所以也稱之為「色餅」(為眾多形色款式的糕餅之意),因當時小鳥造型特別受到歡迎,後來統稱為「鳥仔餅」。在坊間還有個說法,小鳥的形狀象徵自由、無拘無束,讓當年身處在不安和壓抑生活中的人們,多了一份滿足與尋求自由的渴望。

鳥仔餅在早期除了小鳥形狀,也有魚、葉形、土虱、葫蘆、煙斗等樣式,但因當時小鳥造型特別受到歡迎,後來統稱為「鳥仔餅」。(圖片來源:幸福文化)


【台式古早味點心】供桌上的金元寶‧鱷魚餐包

麥寮人的鱷魚餐包,裡面沒包鱷魚肉!用小麥、花生做成的「鱷魚餐包」,是麥寮老一輩婦女皆有的好手藝。民間相傳,麥寮拱範宮開山祖師純眞璞禪師渡台期間碰到大風浪,因為

媽祖庇佑才在麥寮港安全上岸。禪師向媽祖請示時,用麥寮盛產的小麥和花生為原料,做成形狀似筊的半月形餐包祭拜,以表尊敬,希望吃了能平平安安。也因形狀酷似元寶,被居民視為好兆頭。早期的農村社會每逢中元普渡,買不起大魚大肉的家庭也會製作鱷魚餐包,以水油皮為衣,花生磨成粉與蔗糖為餡,邊緣捏出如咖哩餃般的一摺摺花紋,老人家說這樣的捏法較不容易漏餡,從此便成為麥寮人代代戶戶皆會製作的七月供品。

經高溫油炸後,鱷魚餐包表皮會有泡泡狀突起,形似鱷魚背脊的元寶。(圖片來源:幸福文化)

經高溫油炸後,麵皮表面會有泡泡狀突起,變成形似鱷魚背脊的元寶樣子,因此得名,麥寮人又稱為「土仁餐包」或「孔魚摻包」,就是指摻夾著土仁(花生仁為餡)的意思。曾有人追本溯源,認為鱷魚餐包是泉州移民到麥寮落地生根,所帶來的百崎回族的特色美食,當地稱為糋觳(tsìnn-khok),但因手工繁複、需耗費相當程度的人力,因此販賣的店家現已不多見了。

鱷魚餐包外觀看來像炸過的水餃,金黃色餅皮酥脆、甜香的碎花生餡,入口生香,以前的人們會帶到田裡,當成工作休息時吃的點心,既方便又好保存。無論是「鱷魚餐包」還是「土仁餐包」,還有人叫它「花生酥餃」,這從康熙年間就有的飮食技藝來台之後,已成為麥寮在地的滋味。

鱷魚餐包外觀看來像炸過的水餃,金黃色餅皮酥脆、甜香的碎花生餡,入口生香。(圖片來源:幸福文化)

看到鱷魚餐包就讓我想到「恩潘納達」,「恩潘納達」一詞來自於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動詞「Empanar」,意思是包裹,是種將餡料包入麵團的食物,流行於伊比利亞半島和拉丁美洲。而各國的恩潘納達有不同製作方法和食用習慣,如果把麥寮的土仁餐包、鱷魚餐包當成台灣版本的「恩潘納達」,好像也滿合理的吧!但是溫馨提醒,它的熱量相當高,品嚐時要節制食用。

*本文轉載自《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心發現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