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分享心發現

外送平台訂閱制、健身房會員該買嗎?

2022/01/17

(圖片來源:iStock)

 

有次,我在一場線上演講中分享時間管理之道。當講到「 成就感 」時,下面留言區馬上有一位聽眾回應:「面對長官的苛求與刁難,怎麼可能會有成就感?」我看到這則留言時,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好可惜呀!」 我任教過不少學校,也接觸過不少長官,偶爾也會遇到咄咄逼人的長官,有的不講道理,有的帶有成見,與這樣的人共事,真讓人痛苦萬分。

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台灣兩大 外送平台 打得火熱,常常推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優惠、狂灑折扣碼和折價券。有時真的會覺得「也沒差那幾百塊,我也用得到」,就不小心買了一整個月的免運方案,更不用說在 2022 年,外送平台還推出「整年 訂閱制 」,讓許多長期使用外送平台的朋友第一時間就下手。由如何出版的《趕走窮人思維,靠自己成為富一代:你阿公都看得懂的理財書!》作者關韶文將與讀者分享外送平台訂閱制、 健身房會員 該買嗎?購買前該注意什麼事?

 

訂閱制、會員至該買嗎?

外送平台訂閱制該買嗎? 我記得 F 平台 、U 平台兩家是在同一個月份推出「年訂閱制」,不只打出價格戰、優惠券戰,還有不同的代言人和廣告行銷,讓人真的很心動,甚至好幾度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應該要買了?」

平均一趟外送費 40 元,但是買一個月的免運資格才 120 元左右,也就是說,我只要一個月叫 3 次(含)以上的外送,那就很划算,至少沒賺錢也扯平了!但我們常常會因為已經有了會員資格,就不小心一直叫外送,卻忘了當中的數字小陷阱。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句話大家早就聽說過了,像是外送平台至少要抽 40% 的費用,除非該店家跟外送平台簽下「獨家合作約」,才有可能降低抽成。也就是說,店面一碗 25 元的滷肉飯,在外送平台上有可能 40 元起跳,即便 40 元起跳,業者可能賺得還比店面賣出去得少。(當然,疫情期間還好有外送平台的存在,讓許多店家得以生存下去,也讓民眾能溫飽。)

我們很常在爆料公社看到有人抱怨,明明用了外送平台的「知名炸雞店自取 79 折」優惠,結果最後出門走到該店家門口時,發現透過外送平台點餐的 79 折,比現場直接點原價來得貴!

 

(圖片來源:iStock)

 

當然也有許多延伸討論,例如店家忙碌時,可能不會接你電話訂餐,所以你可能無法準時吃到;但是店家如果不接外送平台的單,會被扣錢和扣評價。但如果我們只討論「價格」,確實很不划算!(另外,或許炸雞店現場只能付現金,但透過平台付費可以刷卡,也可以賺取回饋金。)

記得在 2022 年 3 月,我最後還是被廣告誘惑,花了一筆費用購買某平台的「年費制度」,確實每個月都送了我好幾張折價券、生鮮優惠,而且一整年的費用相當於「買十個月送兩個月」的極大優惠。萬萬沒想到在三個月後,無預警跳出「加收平台費」,雖然每一筆訂單看似才加 5 元,大家還是氣得跳腳,甚至還有人投訴消基會,最後平台出面補給「平台券折抵」,才讓部分買年費的消費者氣消了。

健身房會員該買嗎? 過去許多知名案例也告訴我們,在消費前必須謹慎評估,像是知名連鎖健身房開幕招生時都會打著「買幾堂課送幾堂課」,甚至可以買「不限地區的會員」,只要有一張會員卡,就能成為該健身房的通行證,結果後來 2007 年就爆出倒閉消息,讓買會員卡的民眾求助無門。過了十四年後的今天, 2022 年判決才終於出爐,單純想健身買會員的民眾一定也是心力交瘁。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們不應該買會員嗎?不是的,我也是很熱愛買會員享受的,甚至有時候一年份、兩年份的會員就是比較便宜!只是在購物之前,我們真的要冷靜想想,例如我可能每天都要聽音樂,那就可以買一整年的音樂平台;如果你每天都會下班後去運動,當然可以買健身房會員資格。

只是我要提醒你,如果你以為自己先買健身房會員資格就會養成運動習慣,最後多半會變成一場空,我身邊最多的案例就是「下班後去健身房洗澡再回家!」因為錢都繳了,那就去省水吧!

買東西前先想清楚:是需要還是想要? 在開始學會「存錢」之前,我們必須謹慎審視自己的消費,在買東西之前不斷自問:這是「需要」還是「想要」?才能讓每一分錢都花在有用的地方。當然,後面的章節也會提到,我認為每個月要提撥一定的「享樂費用」和「奢侈品費用」。我一直很相信錢就是要有進才有出、有出才有進,如果你一直守著同樣一筆存款在銀行,最後利息低得可憐,倒不如讓自己快樂吧!你賺到利息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通貨膨脹,不如拿出來讓自己快樂吧!

書名:《趕走窮人思維,靠自己成為富一代:你阿公都看得懂的理財書!》 作者:關韶文 出版社:如何出版

 

心發現 延伸閱讀:

只工作、不上班  如何打造自主人生教你一次看!

《投資雷達》定期定額怎麼搭配更聰明?

《投資雷達》這是一封給「40歲的妳」真摯的建議

利率升高!這種股票基金你一定要知道!

科技泡沫將至?科技類股該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