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嚕!發生了什麼事?
2023/11/29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轉述,「今年前 9 月實質經常性薪資 4 萬 1,369 元,年減 0.07 %、落入負成長,為 9 年來首見。」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的新聞紛紛以「薪水追不上房價!」、「薪酸!」、「薪水倒退嚕」做標題。
雖然報導的方向正確,但是些許資訊需要更正,例如一些專業術語。
本文目錄
實質薪資和經常性薪資有什麼差別?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解釋,實質薪資的公式為:( 名目薪資/消費者物價指數)* 10。以專業術語來說,「實質薪資」是「受僱員工總薪資經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之金額」;白話文來說,是薪水和物價的相對關係。
實質薪資 |
意味著 |
↑ |
名目薪資 ↑ 或 消費者物價指數 ↓ |
↓ |
名目薪資 ↓ 或 消費者物價指數 ↑ |
然而,每個產業的薪資發放方式、薪資成長比例並不相同。因此,在進行與薪資相關的判斷時,人們較常使用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的規範。勞動基準法將「薪資」定義為:
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
所謂的「經常性給與」,即是「經常性薪資」的定義。「經常性薪資」並不包含加班費、股票利息、三節獎金,因為上述這些收入並不「經常」,僅是偶一為之。因此,當學者使用薪資變化作為觀察總體經濟的走向,「經常性薪資」能給予較為可靠的數據。否則,每年到了春節,公司發放年終獎金,會造成臺灣人民一夕之間成為月收入十幾萬新臺幣的高階級,那可不對勁呢。
白話文來說,「經常性薪資」就是「每個月一定會收到的收入」。
2023 年的經常性薪資溜滑梯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轉述,「主計總處統計,9 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 萬 4,417 元,年增 2.39 %,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 8,086 元,合計後總薪資為 5 萬 2,503 元,年增 0.82 %。」
首先,文中的「全體受僱員工」的定義為「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這個不合本國國情,因為中華民國的勞動市場多是我國國人的全職員工:擁有我國國籍的全時受雇員工,佔全體受雇員工的百分比為 88 %。
當媒體分析我國薪資,應以「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作為母體,因為其定義為「不含外國籍與部分工時員工」。按照我國國情而言,就是排除外籍移工、大學生打工族的就業人口。
以下是按照行政院主計總處於今年每月發布數據做成的「經常性薪資」表格:
月份 |
「經常性薪資」(單位為新臺幣) |
1 月 |
47,939 |
2 月 |
47,550 |
3 月 |
47,925 |
4 月 |
47,874 |
5 月 |
48,047 |
6 月 |
48,032 |
7 月 |
48,118 |
8 月 |
48,231 |
9 月 |
48,065 |
從年初的 47,939 元到 9 月的 48,065 元,的確有成長,但是幅度僅 0.26 %,成長總額為 126 元。
這個狀況會持續多久?
考慮到通貨膨脹後,我國國人的薪水收入在這三季裡出現貶值的情形。用更平民的話來敘述,「薪水追不上物價」。臺灣人每月、每年的收入漲幅跟不上物價的升幅。如果都追不上每月物價的增幅,更不用說房價。
讓我們再到另一個大城市,紐約。1994 年,六人行(Friends)播出第一季,「The One Where Monica Gets a Roommate」,Monica 對找工作不順的大小姐 Rachel 說: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
歡迎來到臺北,它糟透了,但是你會愛上這座城市。
#本文為StockFeel授權轉載,原文為《實質經常性薪資溜滑梯!和經常性薪資差異?該如何解讀?》
心發現延伸閱讀:
- 投資不想被當韭菜割?股票這「三大面向」讓你一次學會
- 四個存錢攻略 讓你提早擁有第一桶金
- 基金、股票、ETF各有優點!快找出你適用的理財工具
- 投資務必靈活別僵化!「這些操作」恐導致夢一場紙上富貴
- 「違約交割」是什麼?有多可怕?想要「當沖」賺錢最嚴重恐導致這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