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泡沫化要來了嗎?看到的關鍵問題:擁有拆解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
2024/08/21
AI 在投資市場成為顯學,有人認為要泡沫化了。(圖片來源:科技人)
2024 年 7 月,全球只要是跟「AI」相關的股票,表現都像是重災區。重災區當然是 NVIDIA、TSMC,其他如 AMD、TESLA、SMCI、ASML 也全都好不到哪裏去。市場上開始有人質疑:AI 泡沫要破掉了!就像 2000 年的「.com 泡沫化」一樣,AI 目前只有賣鏟子的賺錢,B2C 層面根本賺不回來。
AI 泡沫化是真隱憂還是假議題?
合先敘明,這是作者的個人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作者純粹就一個「AI 重度用戶」的身份,來分享對於「AI 泡沫化」這個議題的看法。
前些時候台指期大盤跌停,AI 相關是重災區。(圖片來源:Unsplash)
不久前,作者曾經分享過一篇文章,提到因為 AI,即將迎來「意圖枯竭」的年代。在 AI 時代,「意圖」是關鍵中的關鍵,沒有意圖的人,給你再厲害的洋槍大炮也是毫無用武之地的。
現在市場開始討論「AI 泡沫化」的議題,作者認為純粹是「看漲說漲、看跌唱衰」的慣性罷了。事實上,絕大多數民眾根本還沒有實際將 AI 融入生活當中,因此「AI 熱潮」實際上尚未發生,商機也還沒進入大爆發!
但是,為什麼呢?從 OpenAI 推出 ChatGPT 到現在,也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現在市面上厲害的 LLM(大型語言模型)越來越多,無論是 GPT-4o、LLaMA 3.1,還是 Google Gemini、Claude 3.5 Sonnet(我的最愛),都已經能做到非常強大的編程、運算,分析文件、圖像辨識甚至連續影音辨識的能力。
生成式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但是為什麼華爾街在最近變得非常不買單,開始頻繁看空 AI 相關企業的未來,從軟體到硬體都受到強烈質疑。
AI 在應用層面的推進遠遠不如硬體層面快。(圖片來源:Unsplash)
NVIDIA、台積電很賺錢,但是面對消費者的企業卻很難變現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些雲端企業(尤其指微軟、Google、Meta、Amazon)在資本開支方面屢創歷史新高,將大把大把的鈔票交到 NVIDIA 的手上,NVIDIA 再不斷的花大錢跟台積電下單代工,雲端企業採購越來越多的 GPU 機櫃,強化 AI 方面的算力。
但是,雲端巨頭們不管是誰,似乎都沒有成功的從消費者身上賺到華爾街所期待的營收。
從微軟試圖將 AI 整合進 Windows、Azure 生態,Google 也試圖將 AI 整合進 Google Workspace 生態當中,我們不難看見,這些科技巨擘都希望從「讓 AI 為現有產品賦能,強化現有產品的生產力」的角度下手,來吸引用戶、尤其是企業用戶長期付費使用。
然而,推廣得實在不算順利,但是為什麼呢?
增加生產力,不構成讓企業多花錢的理由
這是非常現實的,如果你有在大型企業工作過,應該都會有同感:「幫助同仁節省時間、增加生產力」這樣的理由,是很難爭取到公司資源的。
公司的資源一定會用在刀口上,至於什麼是刀口?就是「能立即帶來更多營收」的投資,無論是資金還是開發人力,都一定優先灌注給那些能立即帶來更多營收的項目上。
AI 能夠幫人賺錢時,才會真的開始爆發。(圖片來源:Unsplash)
而目前這些雲端科技巨擘的 AI 發展方向,都是朝「增加生產力」的方向下手,也難怪企業們不太買單。說到這作者想提一下,曾經在《線上塔羅牌 AI 應用:塔羅望遠鏡,讓算命更人性》這篇文章提到過,如果 AI 想要成功落地,必須注意到三件事:
• 越感受不到 AI 的,使用量越高
• 能增加價值的 AI,比省時省成本的 AI,使用量較高
• 越需要互動的 AI,使用量越低
隨便舉例:
如果 Google 今天針對內容發佈商推出一個 AI 方案,只要付費購買,你的網站就會有機會透過 AI 推薦給適合的讀者,得到更多流量、更多關注,甚至更高的轉換率。你一年可能要付出額外 1 萬元的成本,但是卻能替網站多帶來 10 萬元的穩定利潤,你什麼也不需要做,只要付費購買就好。
這樣的方案,你認為內容發佈商會不會買單?當然付,付 1 元能賺 10 元,誰不要。
AI 一直沒有真正融入人類社會。(圖片來源:Unsplash)
作者再舉一個例子:如果 Meta 針對電商平台推出一個 AI 廣告方案,只要付費購買,你在 Facebook、Instagram 發放的廣告,轉換率可以提升 10 倍,雖然廣告單價可能也會增加 2 倍。在這種情況下,你作為廣告主,會不會買單?
以上都是作者不負責任隨便舉的誇張例子,這些商品暫時是不存在的。但是有看出來嗎?真正想傳達的是:
「雲端企業現在並沒有真正將 AI 技術用在刀口上,也就是用在賺錢上。」
這也無怪乎華爾街漸漸失去耐心,增加了一倍的資本支出,結果利潤開不出來,任誰都會對 AI 的價值產生質疑啊。
另一方面:擁有拆解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
前面說的主要都是「B2B」(企業對企業)的層面,這邊作者想要聊一下「B2C」(企業對消費者)的層面,為什麼 AI 熱潮到現在都沒有爆發?
要讓 AI 實用,首先必須將需求拆解。(圖片來源:Unsplash)
說實話,作者覺得現行 AI 服務,無論是 Claude、ChatGPT 還是 Gemini 都已經做得很棒了,沒有真正造成熱潮有一點非戰之罪:真正有能力將一件事情拆解開來思考的人,真的太少了。
什麼是「拆解型思考能力」?作者再舉個例子:
「今天王大明的媽媽上菜市場買菜。」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可以拆解成哪些事情?
• 王大明的媽媽要如何去菜市場,開車的話路況如何?搭車的話,怎樣走最快?
• 到了菜市場,同樣的東西可能有不同的價格,3 個 100 元跟 10 個 300 元,該選哪個?要不要使用一下商品比價計算機?
• 市場上菜價琳瑯滿目,到底公定價是多少錢?有沒有價格參考表可以看,例如雞蛋、雞肉價格趨勢查詢工具?
• 王大明的媽媽要買哪些菜,有沒有漏掉的?要不要考慮使用 ToDo List 工具,取代紙筆?
一些看似平常的動作,真的要讓 AI 介入,就必須細細拆解每一個流程(圖片來源:Unsplash)
諸如此類。如果希望 AI 可以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更多驚喜,就有必要「將每一件事可能遇到的場景、難題與需求拆解」,然後透過 AI 自動化解決。
擁有拆解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從瑣碎的日常生活提煉出一個個需求、一個個問題,能夠正確問出問題,AI 才有機會幫你解決。
偏偏,擁有「拆解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了,以致於 AI 能力很強,卻毫無用武之地:因為連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自己的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啊!這樣 AI 當然幫不上忙,更別說帶來什麼 AI 熱潮了。
作者相信隨著時間的經過,會有越來越多人將可能需要的東西準備好,無需問問題也能想用就用,就像作者現在正在做的實驗:文章即服務,透過 AI 來幫每一篇文章賦能。讀者除了能看文章,還可以「使用」文章。
懂得正確運用 AI,人生會走得比別人更前面。(圖片來源:Unsplash)
一旦人們漸漸習慣「拆解型思考模式」,AI 的價值就會呈現等比級數上升。作者每個月付 Claude Pro 月費,可是一點也不後悔的啊!它幫忙解決了太多問題,幫忙生成無數應用程式,讓我使用在《科技人》上頭 :儘管我連一行代碼都不會寫。
最後,AI 會泡沫化嗎?作者可以非常有信心的說,還不到泡沫化的時候,因為「AI 熱潮」根本還沒發生,人們的生活尚未真正大量結合 AI 技術。就連「B2B」領域,雲端科技巨擘也還沒有真正將 AI 技術應用在「刀口」上,幫自己的企業用戶、甚至自己的企業賺進更多錢。
現在還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一旦走到了河對岸,AI 需求還會迎來超級大爆發,現在的算力還遠遠不夠應付全球人類使用。如何增進算力、降低用電需求,是 NVIDIA、華為、AMD 這類公司持續努力的方向;AI 才剛開始,伯樂還不多,泡沫化?早得很呢。
*本文為科技人授權轉載,原文為《AI 泡沫化要來了嗎?看到的關鍵問題:擁有拆解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
心發現延伸閱讀:
- 遠傳層層把關 全方位守護你!網路使用安全以AI技術、大數據全力阻擋詐騙電話、簡訊與風險網站
- 「請幫我的寵物投票」LINE詐騙花招層出不窮!堅持「這原則」避免落入詐騙陷阱!
- 用心守護更安心!遠傳兒童定位手錶這些功能讓父母超推薦
- 安親班、夏令營家長必備!遠傳兒童定位錶 Fun暑假更安心
- 現在換iPhone適合嗎?9 月發表會前,建議只更換「這兩款」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