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接觸確診者手機會通知

「臺灣社交距離」App是由台灣人工實驗室開發,並且與行政院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主要是透過手機藍牙訊號強弱來判斷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如果有人後來確診COVID-19,「臺灣社交距離」App就會第一時間在手機上通知曾經和確診者有接觸的人,來發掘可能有風險的個案,減少疫情擴散的機會。

相關防疫產品:→防疫不鬆懈

iOS與Android平台都已上架

目前「臺灣社交距離」App已經在iOS(支援iPhone 6s、6s Plus及其後型號,需更新至iOS 13.7以上)與Android平台(支援Android 6.0及其後型號)上架,使用的方式是在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之後,啟動「接觸通知功能」就會開啟藍牙來判斷與使用者的距離,在關閉App之後一樣會在背景持續運作,如果沒有啟動接觸通知功能的話,App就無法正常執行使用。

該怎麼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臺灣社交距離App

首先在App Store或者Google Play搜尋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開啟接觸通知功能

下載完成之後,點選「開啟接觸通知功能」。(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安全地收集與附近手機的隨機ID

開啟接觸通知功能會開啟藍牙,就會安全地收集與附近手機的隨機ID。(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在背景持續運作

接觸通知功能已開啟,在關閉App之後也會在背景持續運作。(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確診者可決定是否上傳隨機ID

如果使用者接獲通知是確診者時,衛生單位會主動詢問使用者是否要同意上傳手機內的隨機ID,同意上傳的話衛生單位會提供一組驗證碼,來讓使用者將隨機ID上傳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伺服器,上傳的資料會在伺服器保留10天,期間所有安裝的App的手機會自動下載資料來進行接觸比對,在10天之後就會從伺服器自動刪除。

通知確診

如果使用者被通知確診,需要衛生單位一組驗證碼來上傳隨機ID。(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進行接觸比對

當確診者上傳隨機ID之後,就會開始進行接觸比對,得知是否曾有接觸紀錄。(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App能夠精準通知與確診者接觸的對象嗎?

因為「臺灣社交距離」App除了使用者自己有下載之外,接觸的對象也必須要下載App,才能計算雙方接觸的距離,因此下載率的高低也是App能否發揮效果的關鍵,另外藍牙技術在一般狀況距離1至2公尺內可以精準判斷,但是在傳輸路徑上如果有任何實體障礙物也可能會有干擾。

還有為了尊重使用者意願和保護個人隱私,使用者如果接獲通知確診時,卻不同意將手持裝置內的隨機ID上傳,這樣也無法讓曾經接觸過的對象收到告警訊息,或者是收到警示訊息卻刻意忽視,沒有主動向衛生單位通報,那麼也很難讓App發揮最大的效果。

因此「臺灣社交距離」App主要是輔助的功效,來減少疫情的傳播和擴散,民眾本身一樣要有防疫的警覺性,在日常生活上必須要配合防疫措施、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保持社交距離,讓台灣繼續成為防疫優等生。

遠傳生活誌延伸閱讀:
下一個旅遊泡泡?想念那文化豐富的新加坡
AirTag能追蹤另一半的行蹤嗎?這些情況用來找東西也很好用

App會記錄使用者的行蹤嗎?

「臺灣社交距離」App是利用藍牙訊號強弱來計算與使用者的距離,不需要註冊、不會上傳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也不會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只會利用藍牙技術來紀錄接觸對象的去識別化資料,並由使用者的手機每15分鐘自動生成一個隨機、不可回溯、無法還原的Hashed ID/隨機ID雜湊值,每次的隨機ID都不同,相關的接觸資料也只會儲存在使用者手機14天,使用者無法查詢這些紀錄,政府和開發端也沒有資料庫儲存個資。

App如何通知曾與確診者接觸的人?

「臺灣社交距離」App是利用科技協助記錄使用者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民眾在出外活動時可能會接觸不特定具有風險的人群,當有接觸的人確診COVID-19,「臺灣社交距離」App就會通知曾與確診者有接觸的人員。

只要與確診者在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的使用者,就會收到App的告警訊息,使用者可以決定是否向當地衛生單位或者1922防疫專線通報,後續也會由公共衛生人員協助處理。

警告訊息

比對曾與確診者有近距離接觸的話,就會收到警告訊息。(圖片來源:臺灣社交距離App)

相關防疫產品:→防疫不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