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玩水食腦變形蟲侵腦,關鍵感染途徑、初期症狀一次瞭解
2023/08/11
食腦變形蟲會經由鼻腔沿著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進入腦部中樞神經。(圖片來源:iStock)
近期天氣炎熱,民眾熱愛戲水等消暑活動,但七月底一名新北市女子被「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入侵鼻腔,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引發腦膜炎就醫,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令不少家長與喜愛運動的民眾擔心。疾管署10日緊急邀集邀請相關專家及地方政府衛生局開會,並將對過去20天內有前往該場域的民眾進行14天的追蹤關懷,並要求相關業者執行營業衛生管理事項,也同步向醫界發出通函,若有發現疑似症狀個案,都要加強詢問相關暴露足跡。
本文目錄
什麼是「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被稱為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更包括含氯量不足(國內標準的自由餘氯量需符合1-3ppm)的游泳池。
首例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有人類感染,至今國際案例雖然不算多,但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好發於7、8兩月,多為北半球的夏天時間,美國至今累計157例,去年泰國、今年印度也都有傳出零星感染案例,而台灣上一例發生是在2011年時,一名75歲的男性,在台中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向中山醫大急診科求診後死亡。
野溪溫泉、靜止之河流,都有機會感染到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圖片來源:iStock)
「食腦變形蟲」是怎麼入侵到人體?潛伏期又有多久?
由於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若要侵入腦部,必須透過「鼻腔」,並沿著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進入腦部中樞神經才會發病,但喝下遭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因此病例十分罕見,遭到入侵後約有1至7天的潛伏期。
「食腦變形蟲」又有哪些症狀?
一旦民眾將受污染之水源吸入鼻腔後,若確定感染「食腦變形蟲」,病程進展將會相當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不得不慎,且最可怕的是,發病後死亡率約99%,就連美國這麼多年來也僅有4名病患漸漸恢復,可說是幾乎沒有辦法可以治癒。
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圖片來源:iStock)
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食腦變形蟲」?
一般來說,國內的泳池若有落實執業規範,應該都算安全,因為投氯除了可殺菌,也可殺死「食腦變形蟲」,而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太需要擔心,不過近期民眾愛好山林、露營,若有到野溪玩水,或是泡在野溪溫泉等情況,甚至是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那都有可能發生微生物感染的危險。
對此疾管署也呼籲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心發現延伸閱讀:
- 基礎代謝率怎麼計算知道嗎?這幾招學起來!養成不易胖體質
- 夏天玩水注意事項 這五大環節不可不慎
- 練習與焦慮對抗 「這三步驟」有效抒解情緒
- 國內猴痘疫情已破百例!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 天氣熱怎麼吃才消暑,熱量超低又開胃的夏日菜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