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路上
分享心發現

包一串卑南族的粽子 感受部落的美好日常

2022/05/31

端午節吃粽子就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是過節習俗的一部分,相傳是和屈原投江有關,人們悲憫屈原的屍身被魚蝦啃噬,因此用葉子包裹米飯投入江中,但漢人有吃粽子的習慣,原住民也有,而原住民包粽子和屈原一點關係也沒有,台東建和部落的卑南族朋友阿里蓋說:「原住民包粽子,就像部落版的池上便當,是帶到田裡工作或打獵時吃的。」就讓我們走進卑南族的部落,蒐集包粽子需要的葉子,例如月桃葉、假酸漿葉,學做卑南族的粽子「Pinalupuk」,感受部落生活的恬靜日常。

阿里蓋帶領遊客藉由採集植物、做部落版粽子的過程,了解關於部落的歷史與文化。(圖片來源:妮可魯)

走進部落社區採集植物

有著一頭微捲黑髮的阿里蓋,手上拎著一個茄芷袋,裡面放著一把剪刀,他說今天要帶大家在部落裡採集包粽子的材料,不是竹葉,而是月桃葉及假酸漿葉,「卑南族的粽子叫做Pinalupuk,裡面的餡料是用加了水的糯米粉揉成,包些肉餡,因為糯米不太好消化,因此老人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要先包一層有促進消化功能的假酸漿葉,然後最外層才是用來固定形狀的月桃葉,蒸起來會有淡淡的月桃香。」

部落人家的院子就像可食性植物的寶庫,像是假酸漿葉就有幫助消化的功效。(圖片來源:妮可魯)

阿里蓋說,做Pinalupuk會用到的植物在部落社區裡都可找到,「因為老人家有保種的習慣,會帶著植物的種子一起搬家,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到的,像是月桃葉,葉子可用來包粽子,樹莖的皮曬乾後可用來編織,做提袋之類的。」阿里蓋說建和部落的卑南族名字是「Kasavakan」,意思是山的最深處,卻因為日治時代日本人的理蕃政策,一路從深山遷移到平地,而日常生活常使用到的植物也跟著族人一同搬家。

開著一長串雪白花朵的月桃,整株都有利用價值。(圖片來源:妮可魯)

「這就是月桃,把這個葉子剪下來,對……剪大片點的,比較好包。」除了月桃葉,假酸漿葉在建和部落也是隨處可見,阿里蓋帶著大家穿街走巷,拜訪族人們的宅院採集植物,順便解說關於建和部落的故事,例如一路上看到的木雕,都是出自族裡木雕師傅之手,族裡除了有許多木雕大師,也有許多廚師。

包粽子!部落觀光的新體驗

「因為知本溫泉就在附近,飯店、餐廳提供許多工作機會,使得我們部落誕生許多好廚子,於是在設計部落導覽遊程時,就想到可以發揮我們的專長,將料理體驗設計進去,例如DIY粽子Pinalupuk、做部落草地便當。」阿里蓋帶著大家將採集到的植物拿到稱為鹿寮的活動中心小廚房,開始體驗包粽子。

建和部落因為鄰近知本溫泉,因此有許多在飯店、餐廳工作的廚師,料理成為族人的長項。(圖片來源:妮可魯)

先將事先炒香的肉餡,填到糯米糰裡搓成圓形,外面包一層幫助消化的假酸漿葉,最外層則是月桃葉,一整串放進蒸籠裡蒸熟後,就可以享用啦!雖然沒有蛋黃、蝦米、香菇、干貝等端午節粽子常見的豪華配料,簡單樸實卻滋味無窮,月桃葉的香氣淡淡的沁入鼻腔,美味極了。

手包Pinalupuk的過程和粽子很類似,慢慢跟著包不難上手。(圖片來源:妮可魯)

Pinalupuk主要的食材是糯米和肉餡,因為糯米吃多了容易脹氣,因此才會在加入假酸漿葉幫助腸胃消化。(圖片來源:妮可魯)

Pinalupuk的口感很像包了鹹肉餡的麻糬,鹹鹹香香非常開胃。

包好的Pinalupuk和鹹豬肉、蔬菜等一起放進環保紙盒裡,就是可以帶出門野餐的部落草地便當,平時也能以便當盒的形式提供團體預定。

建和部落
地址:台東Kasavakan建和部落鹿寮-建和二街71巷
電話:089-511578,可利用「部落草地便當」粉專預定體驗活動

心發現延伸閱讀:
宜蘭農遊樂 搭鴨母船、採春茶樂當一日農夫
放慢步調 住進金門百年閩式老宅
府城裡的小京都 和風老宅好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