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報到!天冷恐引發中風危機!掌握中風徵兆口訣,把握黃金救援時機
2024/12/07
冷氣團報到,氣溫驟降,小心冷風易導致血管收縮,進而引發血壓升高,增加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徐仁佑醫師指出,研究顯示,低溫與腦出血型中風具有高度相關性。此外,當氣溫低於攝氏20度時,心房顫動引發血栓所造成的栓塞性中風風險亦顯著升高;尤其寒流來襲時,氣溫低於攝氏10度,中風發生率更是急劇攀升。因此,徐仁佑醫師提醒民眾,在寒冷天氣中要特別注意保暖及健康管理,降低相關疾病風險。
當氣溫低於攝氏20度時,心房顫動引發血栓所造成的栓塞性中風風險亦顯著升高。(圖片來源:iStock)
亞太最具規模的醫療科技盛會—「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2月5日至12月8日登場,遠傳電信再度攜手亞東紀念醫院參展,以「科技領航 醫療轉型 攜手賦能健康台灣」為主題,展出包含遠距醫療、基層診所雲端HIS、視訊門診、在宅醫療、精準醫療、國際醫療、生成式AI白袍賦能等數位轉型與醫療創新成果,不僅響應賴清德總統打造「健康台灣」願景與健保署推動「大家醫計畫」,更要以科技賦能促進國民健康、提升醫療量能及永續發展,為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備戰。
室外頭頸保暖是關鍵,室內也應留意溫差變化
徐仁佑醫師強調,外出時應注意全身保暖,不僅是毛衣、外套、手套和毛襪,頭部與頸部的防護同樣重要,帽子與圍巾不可缺少。另外,許多人往往會忽視室內保暖的重要性,例如從被窩起床、洗澡前後或進出浴室時,若未因應劇烈溫差採取保暖措施,同樣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他建議,寒流期間可使用暖氣或浴室防水暖氣機,以減少溫差帶來的潛在危害,維持身體健康。
從根本守護血管健康,預防三高應由日常開始
徐仁佑醫師表示,保暖雖然重要,但從根本上保護血管健康更為重要。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高油飲食及經常飲用含糖飲料等,都是可能導致三高的關鍵因素。他也提醒民眾,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與日常監測血壓、腰圍及體重,及早發現代謝症候群等高風險徵兆,從而降低慢性疾病的發展風險。
若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或BMI值大於27,即屬於「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同時也是三高的高風險族群。徐仁佑醫師 提醒,若有以上狀況,應及早就醫,透過專業評估與治療,預防代謝症候群惡化為慢性疾病。
許多人往往會忽視室內保暖的重要性,例如從被窩起床、洗澡前後或進出浴室時,若未因應劇烈溫差採取保暖措施,同樣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圖片來源:iStock)
中風徵兆不可輕忽,教您把握黃金救援時機
為快速辨識中風,徐仁佑醫師提出「微笑、舉手、說你好」的簡單口訣。若民眾出現臉部不對稱、手臂無力下垂或說話不清晰的情況,應立即就醫。同時,若有半邊肢體麻木、突然暈眩或步態不穩等症狀,也須高度警覺。尤其是經常使用手機或平板的族群,若發現螢幕文字出現疊影、手指無法準確按鍵盤等異常狀況,更應避免掉以輕心,切勿抱有「只是太累,睡一覺就好」的僥倖心理,以免延誤治療。
中風的搶救黃金時間極為有限,延誤處理將加重腦細胞受損程度。徐仁佑醫師呼籲,無論是患者本身還是身邊的親友,若察覺疑似中風症狀,務必要立即送醫,爭取最佳治療時機,降低長期傷害的風險。
心發現延伸閱讀: